發布日期:2013年08月23日 來源:聯誼報 作者: 字號:[
大][
中][
小]
我國用短短一年時間就在全國74個城市編織起一張國家環境空氣監測網,一些監測點甚至還做到了如天氣預報一樣24小時實時發布城市環境空氣質量數據。此次全國環境空氣監測網建設可謂雷厲風行,但綜觀各地對污染物減排的積極性與建設PM2.5監測點的熱情相比,似乎南轅北轍,很少有城市針對產生PM2.5的源頭治理亮出“殺手锏”。根據環保部門的保守預測,即便按照“十二五”規劃設定的目標減排,也需要10年時間,才能恢復到2005年的城市空氣質量水平。
美國大約花了25年才使空氣質量得到改善。況且,歐美國家還是在上世紀70年代之前,經歷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后至少20年才著手對PM2.5進行監測并公布PM2.5數據。而我國明知在社會、經濟仍處于高速發展時期,污染排放居高不下、環境處于高負荷運轉,以及城市機動車、能源消耗和人口增長等均難以較快扭轉的大背景下,卻依然在快馬加鞭地編織全國環境空氣監測網。
真該為各地各級政府和環保系統敲響警鐘,監測并發布空氣質量數據只是監測PM2.5的一種手段,再高端的進口監測設備和再密集的空氣監測網,也是監測不出“藍天”的!為此,提出幾點對策建議,供政府部門決策參考。
PM2.5是由近百種元素和上萬種分子混合而成的粒子或粒子束,成分復雜。采用任何先進的監測儀器設備,都難以精確測量出PM2.5的濃度。而大氣污染則是一個區域概念,在某個季節同一個氣候條件的控制下,污染會互相產生影響。再加上PM2.5粒徑比較小、傳播距離遠,周邊傳輸對一個城市PM2.5的貢獻率極高。為此,建議環保部門從實際出發,不去硬性要求一個城市或一個地區建多少個監測點,同時,進行統籌規劃,盡早出臺《我國重點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十二五”規劃》,提出全局性解決方案,實行區域聯防聯治。
目前,我國地級以上城市已按《環境空氣質量監測規范(試行)》要求布設了PM10國控監測點,并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監測網絡。為此,建議在PM10監測點上增加監測細顆粒物(PM2.5)的儀器設備,既可降低建設成本,又方便兩者監測數據的比對,提高監測數據的質量,更適用于對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的評價研究。同時,由環保部門聯合當地氣象部門共建本地區的環境空氣質量監測點,優化監測點布局,共享監測數據。此外,各地環保部門應將監測重點放到細顆粒物(PM2.5)排放集中的工業園區內,以及車水馬龍的主城區和塵土飛揚的建筑工地上,即強化對污染監控點的建設,因為只有這些真實的數據才能喚起政府、企業和民眾對環境空氣質量的重視、責任和擔憂,才能起到了監測PM2.5的真正作用。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各地當務之急不應該只是監測,而是要提出并實施行之有效的減排措施。要進一步加大煤改電、煤改氣的力度,推廣清潔能源,還要加大老舊機動車更新力度,更要抓好建筑工地的揚塵控制,并加強對全民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從根本上提高我國的環境空氣質量。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