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4年01月10日 來源:聯誼報 作者: 字號:[
大][
中][
小]
我省自古就是盛產糧食的魚米之鄉,諸暨一個縣都曾有“諸暨湖田熟,天下一餐粥”的說法,但在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我省糧食生產能力退化,已成為中國的糧食主銷區。
“糧食安全始終是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個重大問題,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在當前國際市場糧食價格高位震蕩、未來仍可能反復出現的情況下,對人多地少的浙江來說,農業特別是糧食這個基礎任何時候都不能削弱”,省政協委員錢前建議,在杭嘉湖平原、寧紹平原再建中國“天下糧倉”,確保我省糧食安全。
是確保糧食安全的必然需求
“再建中國‘天下糧倉’是確保我省糧食安全的必然需求”。錢前說,目前東北大米在浙江外調糧食中已占舉足輕重的地位,占到浙江口糧市場1/3以上。雖然我省可以從東北等地調入大米,但東北水稻種植主要依靠地下水澆灌,而東北整體還是水資源缺乏地區,長期大規模利用地下水生產水稻,將產生嚴重的生態后果。我省長期依賴東北大米的“北糧南運”模式來確保糧食安全保障的途徑可能將難以為繼!
錢前說,大米是全球過半人口的主要糧食,大米價格走向至關重要。2008年,大米價格飆升帶動其他主要糧食價格上漲,從而爆發了全球食品危機,很多國家也因此出現騷亂和政治動蕩。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稱中國2012年進口精米260萬噸,成為世界第二大稻米進口國。我省是我國五大進口稻米消費地區之一,杭嘉湖、寧紹平原再建中國“天下糧倉”將是維護世界糧食市場穩定的意義所在。
“再建中國‘天下糧倉’,也是建設‘美麗浙江’的必然需求”。錢前認為,我省工業化程度較高,但相當一部分企業集中在技術水平低、高污染、高能耗的化工、造紙、印染、電鍍、制革和冶煉等產業,“三廢”排放不僅污染環境,還導致區域農業生態環境惡化以及土地生產能力退化。因此,杭嘉湖、寧紹平原再建中國“天下糧倉”,打造優質、生態糧食生產區將再現“千里嘉禾”的田園風光,更是建設“美麗浙江”的抓手所在。
再建“天下糧倉”優勢明顯
“在杭嘉湖、寧紹平原再建‘天下糧倉’優勢明顯”,錢前分析說,一是有歷史沿革,我省有著精耕細作的農業傳統,水稻種植歷史悠久,寧紹平原的河姆渡早在7000年前已開始種植水稻,杭嘉湖平原自六朝以來便是皇家和軍隊用糧的主要來源;二是資源稟賦好,杭嘉湖、寧紹平原地處亞熱帶,光、溫、水氣等自然條件優越,農作物生長季節長,可一年多熟,土地經過幾千年的耕作,地力肥沃,熟化程度高,農田基本建設基礎較好,區域內地勢平坦,適合機械化耕作;三是有科技支撐,區域內坐落著中國水稻研究所、浙江大學、浙江省農科院、寧波市農科院、嘉興市農科院等科研、高校機構,凝聚了一批全國乃至世界知名的水稻科研工作者,研究實力強勁,研究成果獨樹一幟,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四是生產能力強,2012年寧紹平原,“甬優12號”百畝方均產達到963.65公斤,最高畝產1014.3公斤,創下全國百畝方平均畝產最高紀錄,處于國際領先水平,也意味著該區域土地生產潛力大,1畝地的產量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4倍。
面臨的問題也要正視
“但我們也要看到在杭嘉湖、寧紹平原再建‘天下糧倉’的不利因素”,錢前分析說,一是耕地面積減少,位于浙北的杭州、寧波,是耕地資源流失較快的地區并呈加劇態勢,經濟水平、城鎮化水平高,城市規模的逐步擴大,城鎮用地的擴張,交通、住宅等各種用地需求量的不斷擴大,加劇了耕地的非農化;二是產地環境污染,據測算,湖州和嘉興地區的土壤重金屬為輕度污染,而杭州、紹興、寧波等地區的土壤重金屬污染為警戒級;三是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水稻生產效益遠低于別的經濟作物;四是糧食規?;洜I水平低,對穩定糧食種植面積不利。據統計,2010年全省種糧大戶(全年種糧20畝及以上)種植面積為316.21萬畝,占全省糧食總播種面積的比重僅為16.5%,其主要原因是土地流轉較難。此外,還有農村勞動力結構性減少,良種良法不配套,技術到位率較低,主導品種不突出等問題。
保田重科技再建“天下糧倉”
錢前建議,以確保耕地面積為核心、以科技支撐為引擎、以糧食功能區建設為平臺,全面推進杭嘉湖、寧紹平原再建“天下糧倉”。
為了確保耕地面積,要嚴格控制非農建設占用耕地、確保耕地總量的動態平衡,嚴格控制人口增長、協調人地關系,增加農業投資、提高耕地質量;科學規劃耕地,努力提高耕地的比較經濟利益;在推進城市化發展大力發展小城鎮的同時,要充分注意對耕地的保護,控制城鎮的擴張速度,以內涵式的發展模式建設城鎮,注重小城鎮的發展質量,建設精品型小城鎮;加強土地整理與耕地后備資源的開發利用,加大中低產田的改造投入,加強農田環境保護以增加耕地的有效供給。
注重科技,加大優質、高產和抗性好的水稻新品種選育的投入,尤其是加大種質資源創新等基礎性研究的投入;以節約農業和循環農業為目標,加大節地、節水、節種、節肥、節藥、節能和農業廢棄物再利用技術的研發推廣的投入;加大污染土地修復技術的研發,以恢復土地的生產能力;加大水稻栽培技術,尤其是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的研發,以緩解勞動力結構性減少所帶來的困境。
做好糧食功能區建設,保護和提高糧食產能。要建設高標準農田,通過大興水利、培肥地力,提高耕地產能;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復種指數,建立合理的農作物輪作制度,實現耕地可持續利用;嚴格控制和禁止新污染源產業在稻米功能區內建設,并及時做好功能區周邊環境監測;通過良種和技術服務等,實現農業增產增效。
此外,還要遏制種植水稻比較效益下降的趨勢,增加農業補貼,健全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和生態補償制度,加大補償力度,促使農業生產獲得社會平均利潤、主產區財力水平達到或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充分利用好現行的土地流轉制度,適應規模經營的要求和趨勢,發展農業機械化,減輕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