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4年02月28日 來源:聯誼報 作者: 字號:[
大][
中][
小]
在城市化過程中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建設的協調統一,已經成為當前面臨和必須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城市建設要把建設“生態城市”、“花園城市”、“山水城市”、“綠色城市”作為發展模式和奮斗目標。建議重點關注和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及早制定城市發展的生態規劃。一是遵循人口與自然地理條件、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規律,因地制宜地進行城市分布設計和生態規劃,建立一種融都市圈、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為一體的科學、和諧的城市分布結構體系。二是充分利用我省以東南風和西北風為主的自然條件和其他既有的自然環境因素,通過合理的城市建筑規劃和設計,暢通自然風通道,“引風進城”,改善城市環境和空氣質量。
持續推進城市經濟的綠色轉型。一要積極發展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產業。一方面,不斷加大對“兩型”產業,特別是低能低耗“龍頭”企業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積極支持環保科技和環保產業的發展。對麗水、溫州、衢州等一些山區縣,一定要保持山青水秀,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林業和旅游業,不再發展工業園區。二要堅決控制傳統污染產業的發展。從源頭上做起,在城市規劃上明確控制污染產業進入城市,在政策制定上加大排斥污染產業發展的力度;鼓勵和支持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實現生產方式向低能耗、輕污染和無污染轉變。三要積極推動城市循環經濟發展,形成城市生態經濟格局。
努力探索城市社會的低碳路徑。一要堅持并高揚低碳發展理念,建立各方共同參與的低碳城市發展機制。政府要搞好低碳城市發展的總體規劃,制定配套政策和措施;企業要遵循市場機制,大力發展低碳生產和綠色技術應用;社會公眾要適應低碳生活和理性消費方式。二要著力構建低碳型城市綜合體。關鍵要抓好大中城市的立體開發。一方面,努力提升城市平面規劃水平,科學界定主城與副城、衛星城鎮的功能作用和互補關系,制定推動居住點和就業區相互銜接的政策措施,盡量減少城市每天“鐘擺式”流動的人數。另一方面,合理開發利用城市的地下空間,創造條件精心建設四通八達、暢通無阻的排水綜合系統,各種管線集中鋪設、維修的集成系統,軌道交通與地面交通、地下停車與地面出行銜接的低碳交通系統。協調處理好新城建設與舊城改造之間的關系,積極引導新城低碳產業聚集和舊城人口疏散。三要逐步形成低碳城市建設體系。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