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4年03月21日 來源:聯誼報 作者: 字號:[
大][
中][
小]
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當前,不少青少年表現出種種心理健康問題,如心理承受能力低弱、個性成熟程度較低、自我認知能力不足、人際交往存在障礙、人生方向自我迷失等,從而呈現出壓抑、自卑、單戀、嫉妒、孤獨、逆反等心理狀態。強化青少年心理素質教育,幫助他們安全度過社會化這一“非常時期”,已是一項刻不容緩的社會性課題。
重視早期教育,
建立民主和諧“親子”關系
一是要提高父母的教育素質。通過開辦家長學校等培訓家庭教育內容,提高家長的教育能力;或是推薦書目,開展“我們如何做家長”的普及教育。二是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反對高壓、溺愛、放縱等不良家教方式,提倡民主、和諧式的“親子”關系,父母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子女,尊重自己的子女。三是要注重追求家庭精神生活。如可以在家里培養一種讀書的氛圍,培養一種共同娛樂的氛圍,培養一種敞開心扉的交流氛圍,培養一種民主商議的氛圍。
重視知識傳授,
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認知
一是學校要加強青少年基礎心理知識的教育。讓青少年初步了解和掌握人類心理學、基本心理內容以及自我心理調節、自我健康心理培養等知識。二是加強青少年生理衛生知識的教育。除了生理衛生知識課外,還可以通過觀看青春期知識光盤、開展青春期活動、分析問卷調查等方式,在科學培訓、合理調節過程中,提高青少年對青春期心理健康的把握,并引導他們正確認識早戀、過早性生活等的危害性,學會克制。
重視心理訓練,
強化青少年自我調適能力
一是加以“三自”精神的培育。即學校可通過組織有針對性的創造活動、志趣活動以及有助于個人特長發揮的活動,激勵和幫助學生去獲取成功,使他們充滿自信心、自豪感、成就感,從而克服和消除他們人格中自卑、懦弱、甘居落后、不敢進取等消極思想和消極態度。二是加以“四性”的培養。在日常生活學習中,加強對青少年的自覺性、競爭性、堅韌性、和諧性的培養,提高青少年的自制力和心理平衡力。三是加強抗挫折訓練。引導青少年正確認識人生中的挫折,樹立起正確的挫折觀,磨練堅強的不氣餒精神。正確引導青少年掌握一些實用的生理放松方法,如通過控制呼吸、心跳等生理反應來從外到內改變情緒。四是加以心理能力的拓展性活動訓練。積極引導青少年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在具體生活場景中感受痛苦、挫折、失敗,并力促青少年以平常心對待和評價,讓青少年充分認識到:生活中,快樂與痛苦并存,生活中的挫折、沖突和失敗是不可避免的。讓青少年在實踐中磨練意志和品格,培育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和較強的心理調適能力。
重視心理輔導,
提高青少年抵御失衡能力
一是配備適量的學校心理輔導老師。作為現代素質教育為目標的學校,必須配備學生數2%以上的心理咨詢老師,對個別存在心理問題或心理疾病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工作,幫助學生化解心理問題或心理危機。二是建立適合現代青少年特征需求的心理輔導機制。學校要和社區聯手,建立相應規范的青少年心理輔導工作制度,定期、定目標地開展教區或轄區內的心理輔導工作。三是積極搭建愛心平臺。通過組建活動興趣小組、課余創作小組、文體活動團隊等活動載體,努力在青少年生活環境中搭建“互愛、互幫、互助、互進”和活動平臺,從而營造一種和諧共進的青少年學習生活氛圍,縮短老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拉近同學與同學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提高心理失衡抵御能力,使學生有一個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
重視社會氛圍,
營造青少年良好成長環境
一是構建和諧社會,減少青少年成長負面干擾。應大力消除貪污腐敗、不公正、不公平、不道德等社會現象,凈化社會風氣,以減少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二是提倡精神文明,減少青少年成長文化污染。在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體系基礎上,著力于創作滿足青少年成長需要的、適合青少年成長特點的文化作品,極力消除對青少年成長不利的黃、賭、毒、灰、黑,以及暴力、恐怖等文化毒害,還青少年一個純凈的文化天空,以減少青少年成長的心理毒害。三是加大政府投入,努力夯實青少年成長基礎。各級政府必須以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教育為重點,大力加強以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輔導、心理危機干預等為內容的青少年心理素質教育體系建設,如以青少年成長社區服務為基礎,形成以社會工作者為主、學校教師參與、孩子家長配合的整體心理調適工作格局,為社區內青少年提供無償或低價有償的心理調適服務,以滿足青少年心理咨詢、自我調節的需要。以落實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為目的,規范工作流程,制定輔導大綱,建立檔案管理,加強信息交流,形成家長引導、學校教育、社區輔導為一體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