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4年06月13日 來源:聯誼報 作者: 字號:[
大][
中][
小]
近年來,我省“美麗鄉村”建設成績斐然——全省已培育“美麗鄉村”創建先進縣24個,農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處理和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覆蓋率分別達到93%和62.5%。但過度依賴政府投入的問題較為普遍。
問題
財政對“美麗鄉村”建設投入壓力增大。“美麗鄉村”建設的首要標準就是村莊環境美化,而基礎環境整治是“美麗鄉村”建設投入最大的部分。近10年來,我省僅開展垃圾清理、污水治理、改水改廁、河道潔化整治等農村環境基礎整治項目,投入資金就達到700多億元。
集體經濟實力薄弱難以承擔建設資金投入。根據有關數據顯示,到2012年底,全省村均集體經濟收入已達到93.7萬元,但全省集體經濟年收入10萬元以下、且年經營性收入在5萬元以下的薄弱村有11756個,占村總數的40.8%。而一個行政村級要建立村莊保潔、綠化維護、治安巡邏等日常長效管理,每年最底線的支出費用在20萬元左右。由此可見,在村集體經濟普遍較為薄弱的情況下,村集體投入“美麗鄉村”建設資金仍存在較大困難。
渠道單一回報率低使社會資本參與面狹窄。工商資本投資農家樂休閑旅游開發,是目前我省社會資本建設“美麗鄉村”的主渠道。但對于“美麗鄉村”建設最急需的農村環境整治和維護等基礎建設,以及農業產業化發展等方面,存在政策不配套、融資困難、一次投入大、回報周期長、收益率低等方面問題,吸引力不足導致社會資本參與度不高。
建議
只有讓農民和社會資本參與“美麗鄉村”建設之中,成為利益分享的共同體,才能確保“美麗鄉村”建設的可持續性。所以需要盡快推動“美麗鄉村”建設的市場運作機制早日成型,引導社會資金有效參與,形成良性互動。
建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激勵機制。在政策上鼓勵、支持和引導社會資本進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領域,不斷優化投資環境。可通過調整稅收方式,比如民營企業及個人捐贈的資金用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給予相應所得稅稅前扣除等政策;通過授權投資方對投資建設的基礎設施命名的方式,吸引企業或個人投資;通過投資方承擔一定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責任,來置換利用當地資源發展自身經營性項目盈利的權利和相應的產業發展政策支持。
加快確權登記盤活農村資本。加快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房、林權確權登記改革,激活農村沉睡資本,鼓勵農戶以土地、林權等形式入股,參與利益分成。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轉機制,允許社會資本進行土地整理和開發,鼓勵發展家庭農場等創新模式,發展高效生態農業、休閑旅游產業等,形成企業和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農民積極投身農村美麗產業發展,實現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經營。
創新農村金融加大信貸支持。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信用社等農村政策性金融機構要進行業務創新,對經濟效益好的農村公共基礎設施,開展項目收益權或收費權的質押貸款業務,如污水處理、水利灌溉、交通運輸、供水供電等方面。按照可持續的理念發展多種形式、多種所有制的農村金融組織,大力發展小額信貸業務,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
引導浙商回歸開發農村藍海。在當前浙商回歸的熱潮中,應當積極引導回歸浙商投資農業農村,讓在外闖蕩的浙商資本帶來的現代化管理方式和經營理念,加速農村傳統農業的裂變,進一步整合土地、勞動力、科技、信息、品牌、休閑、消費等元素,加速“美麗鄉村”和新型產業的聯姻,突破傳統農業的定位和產業邊界,充分釋放“美麗鄉村”的巨大發展潛力。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