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4年06月16日 來源:聯誼報 作者: 字號:[
大][
中][
小]
我們追求的義務教育均衡,是在一定時期內逐漸趨向均衡,又不斷打破低水平的均衡,趨向高水平均衡的動態過程。就三個問題提三方面建議:
新居民子女均衡受教育的機制問題。為解決進城務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難題,國務院提出“以流入地政府為主、以公辦中小學為主”的原則。這造成公辦學校在接納城市本地教育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加重本地教育資源的供需矛盾。而在地方財力緊張的情況下,即便是教育經費支出和財政收入同步增長,依靠區域自身的力量也很難解決。
建議:創新中央財政教育經費轉移支付,可以教育券的形式,將新居民子女接受基礎教育的經費轉入接納城市,緩解地方財政壓力和教育資源供需矛盾。
全面減負背景下的社會綜合治理問題。2013年教育部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減負萬里行”活動,這項工作很有必要,但中小學生達到在校時限后,該到哪里去?大多選擇去社會機構進行業余輔導,這個市場缺乏有力的監管,家長的經濟負擔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不減。
建議:加大對社會教育(培訓)機構的監管力度,規范市場行為。
教育現代化推進過程的政策與保障問題。近年來,城市人口不斷集聚,適齡兒童快速增多。而學校的布局、各類教育資源的配置效率遠遠跟不上城市建設和人口增加的進度,導致很多中心城區學校的兩極分化加劇。小班化是一個趨勢,但在現有的人事體制下,教師編制問題成為瓶頸。
建議:人事政策、財政支持要和教育改革同步研究、配套實施,為推進教育均衡化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共同促進教育公平。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