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4年08月29日 來源:聯誼報 作者: 字號:[
大][
中][
小]
截至2014年4月1日,杭州市實行混合所有制經營的國有企業中,歸口國資委管理的有305家,杭報集團管理的9家,杭州文廣集團管理的8家。實行混合所有制經營的322家企業中,國資控股170家,參股152家。國有資本占比最少的為0.51%,最多的為99.99%。國有注冊資金總額1181238萬元,平均占43.57%,民資總額1277579萬元,平均占47.13%,外資總額252180萬元,平均占9.3%。
杭州繼續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具有諸多有利條件
杭州的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較早,成功的案例多,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民資、外資等非公資本持股比例類別豐富,可供總結借鑒的成功模式與實踐經驗多,有利于加快推進。
目前國有控股的市屬企業發展形勢總體較好,較好的發展前景容易吸引市內外非公資本進入。同時,國資管理中的資產評估等規定要求,也可有效預防國有資產賤賣、流失。
杭州民間資本實力雄厚,投資意愿較強。2013年,有53家企業上榜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上榜企業數連續11次蟬聯全國城市和浙江省首位。在外浙商杭商眾多,回歸資本潛力巨大。
杭州是省會城市,經過多年發展,政務環境、商務環境日益完善。截至2013年,在美國福布斯雜志連續10年發布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100強中,杭州多次排名第一或前列。杭州還入圍由中國國際人才交流與開發研究會和《國際人才交流》雜志聯合舉辦的2013“魅力中國——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十大城市”。
杭州下一步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可從以下方面開展探索
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推進。混合所有制是已經被實踐證明的國企改革的有效形式。當前應大力落實中央正確決策,迅速搶抓機遇,以“改革創新年”為契機,以落實“杭改十條”為抓手,敢于突破唯所有制論,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通過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深化我市國企改革,快人一步吸引社會資本,再創杭州經濟發展新優勢。
以問題為導向,分類施策。一是界定范圍、推出項目。對全市國企經營業務全面梳理,明確界定國有控投企業的功能定位和主業方向,進一步優化國資布局。除涉及國家安全、自然壟斷、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的行業外,競爭性領域的企業都實行改革。對不符合戰略導向和“低、小、散、弱”的企業,國資應完全退出。政府應盡早盡快向社會公布全市擬發展混合所有制的行業企業或項目需求名單,占據先發優勢,結合浙商回歸工程等,吸引非公資本來杭。二是國有資本應堅持原則上不控股。國有股權比例要適度,根據實際情況區別對待,但應堅持原則上不控股,體現政府誠意,保證參股企業的話語權與話語權的有效性,充分體現民營經濟的體制機制優勢。對非公資本也要有所選擇,力求優質。三是要重點完善現代企業治理體系。按照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要求,在治理結構、管理方式、選人用人、激勵約束等方面實現分類監管,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在企業運行層面,應緊緊圍繞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一宗旨,減少政府干預國企經營。加快審批、管理等制度改革,破除非公資本進入障礙。壓縮國資監管層級,將簡政放權、責任追究與企業構建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各司其職、相互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相結合,規范企業議事決策機制和內部運行機制。
圍繞重點難點,謀求突破。一是針對國資規模大的企業,建議引進主業相同(相近)且在國內國際市場有較強影響力的企業,或者具有較強專業資本運作能力的資本公司,作為戰略合作者,突破發展瓶頸,進一步做大做強。二是對國有資產是否流失要統一思想。國有資產評估特別是無形資產評估難,要堅持從同比看發展,以發展論得失。可依托第三方評估機構,設計國有資產評估模型,實現標準一致、操作科學。三是準確把握評估價與市場價差異的問題。堅持以市場價為主導,以評估價為參考,允許非公資本按市場價進入國企,低于評估價部分不能認為是賤賣。建議建立完善國資評估和轉讓交易的相關制度,探索創新交易方式,在確保國資安全的前提下,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四是按企業行為管理經營者。在政府委派企業負責人監管層面,按照經營性業務、基礎設施建設性業務和公益性業務等類型實行差異化監管和分類考核。探索建立與企業管理人員分類管理相適應、與選任方式相匹配的差異化薪酬分配制度。探索以股權和期權激勵的方式,逐步實現國有企業去行政化,使國企負責人成為職業經理人。建立改革責任豁免機制,對法律法規規章和國家政策未規定事項,鼓勵開展改革創新,寬容改革創新失誤。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