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4年09月09日 來源:聯誼報 作者: 字號:[
大][
中][
小]
當前我省法律進農村存在的主要問題
重視程度不夠。一些地方把工作重心放在追求經濟發展上,沒有把法律進農村列入議事日程。
人員難以集中。一是人口居住分散,傳達通知比較困難。二是剩余勞動力大部分外出務工,剩下的只有留守老人和孩子。三是社會成員都是獨立作戰,集體觀念不強,組織集中學習困難很大。
形式和辦法單一。一是教育流于形式,效果欠佳。二是工作“重義務灌輸,輕權利宣傳”。
文化基礎和教育力量薄弱。一是農民文化素質偏低。二是由鄉鎮司法所承擔法律進農村主要工作,存在普法力量薄弱、隊伍青黃不接等問題。三是工作保障經費缺乏。
關于進一步推進法律進農村的建議
圍繞一個目標。要通過法律宣傳教育,切實提高農村干部群眾的法律意識,增強法制觀念和依法辦事的能力。
突出兩個重點。一要突出重點對象。著重抓好鄉鎮干部、執法人員、農村“兩委”班子成員和法制宣傳員、人民調解員的學法用法。二要突出重點內容。重點組織宣傳與農民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如《農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婚姻法》、《人口與計劃生育法》、《治安處罰法》、《合同法》等,力求讓這些法律家喻戶曉,深入人心。
開展三項活動。一要充分利用各時間節點進行。每年主要抓住3月至5月、9月至10月的農忙季節,積極開展與農業生產有關的法律法規大宣傳活動。抓住春節前后農民工返鄉和外出務工這個重要時機,開展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方面的法律法規大宣傳活動,利用對農民工進行技能培訓時機開展相關法律知識宣傳。二要開展“抓兩頭,促中間”的普法幫教活動。組織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學好法律知識,做“法律明白人”。這對于帶動青壯年農民學法用法,妥善處理村民間的矛盾糾紛,促進依法治村具有積極作用。三要開展“法律進村,送法下鄉”活動。
用好四個載體。一要運用培訓載體,采取多種形式組織農村普法宣傳員教育培訓。二要運用廣播電視載體,開辟法制節目專題或專欄,選擇本地案例以案說法,吸引群眾觀看,從而達到自然直觀的教育效果。三要運用各類專欄、板報載體,舉辦圖文宣傳。四要通過其他載體,如鄉鎮黨校、村法制學校、法制宣傳欄、法律圖書角、法律咨詢室、法制文藝活動室、調解室等宣傳教育平臺。
采取五項措施。一是集中上大課,由鄉鎮司法所長、司法助理員為各村“法律明白人”講授業務知識。二是組織普法講師團為各鄉鎮舉辦巡回法制講座,講授法律法規。三是組織觀摩和學習座談。四是開展考核考試,舉辦法律知識競賽。五是實行公、檢、法機關分工聯系鄉鎮,對鄉鎮、村干部每月進行一次法律培訓。
打造“六個一”學法平臺。“一中心”,即黨員服務中心。利用各行政村黨員服務中心便民利民的特點,積極開展民主法治制度宣傳和法律援助服務。“一點”,即黨員教育活動點。各村每月應有黨員教育活動日,通過組織收看電教片、學習普法讀本、組織討論等形式,對村級黨員進行法律知識教育,同時聽取黨員對法律進農村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帶動更多的公民學法、知法、守法。“一網”,即農村現代遠程教育網。依托這一載體,開展新農村建設專題講座,因需施教、分類指導農村普法。“一校”,即農村法制學校,各村定期邀請普法講師團成員和法律專家就法治建設、勞動法、出租房屋管理、治安管理等法律法規進行教育。“一室”,即村級圖書室。通過上級發放、出資購買等多種途徑,增加法律圖書存量。“一窗”,即法制宣傳窗。在村級辦公室、各自然村設置法制宣傳窗。
開展“農村七進”法律服務活動。一是法律宣傳、法律服務進鄉村。二是法制文藝進鄉村。組建文藝演出團體,諸如民間文藝演出團體、大秧歌隊等,利用節假日和晚上空余時間,深入鄉村民間開展法制類文藝演出活動。三是法治文化進鄉村。讓農民群眾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法律教育。四是發動大學生送法進鄉村。大學生定期到農村開展法律咨詢和授課服務,體驗鄉村生活。五是法律志愿者服務進鄉村。組織政法系統的青年志愿者、律師協會會員進鄉村,廣泛開展維權服務、心理咨詢、法制講座專項活動。六是基層民主創建。以“民主法治示范村”創建為載體開展各種法制創建達標活動。七是“一信一冊一卡一章程”進鄉村。向農村居民發送一封普法信、一冊維權指南、一張法律援助聯系卡、一本村民自治章程。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