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5年01月22日 來源:聯誼報 作者:張丹丹 字號:[
大][
中][
小]
自我省全面推進“機器換人”戰略以來,以現代化、自動化的裝備來替代人工的作業流程便在一些傳統企業與勞動密集型企業如火如荼地展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這對企業提高勞動生產效率、降低成本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具有長遠意義。
潘一紅在調研中發現,當下有能力進行“機器換人“的主要是一些有實力的大企業,對大量中小企業而言,面臨巨大的資金壓力。有些先進設備投入動輒幾百上千萬,成本回收也需要多年。一些傳統企業管理者習慣了傳統的經營習慣,工人習慣了傳統的操作習慣,進行機器變革較為困難。
“‘機器換人’對企業的人才儲備提出了更高要求。”潘一紅分析,有些企業購買機器后因無人會用而長期閑置,有些企業員工只會簡單操作,對機器調試及日常維護一籌莫展,更不用說根據自身生產流程自主研發。“企業不能以為完成‘機器換人’就完成了轉型,一線員工必須盡快向知識型生產者轉變,換腦與換機器并重。”
潘一紅提出,當前缺乏專門的機構對企業“機器換人”進行指導,企業經營者有時并不清楚自己的企業能否進行換裝,哪些環節或工序需要換裝,需要怎樣換裝,換裝后是否能夠實現減員增效及提高優質產品率,有時盲目跟風,浪費資源。
潘一紅建議,要向企業大力宣傳“機器換人”的意義及政府相關扶持政策,對符合“機器換人”相關政策的企業給予補貼、補助及貸款方面的政策扶持,加大“兩化融合專項資金”的補貼力度,讓企業主動進行“機器換人”。
“‘人’是機器的發明者和使用者,設備購買時的選擇、購買后的調試、使用和日常維護,都離不開高層次的人才。”潘一紅呼吁,在強調轉換機器的同時,也需注重提升人的思維,通過職業教育、崗位培訓、脫產深造等形式,提升勞動者素質,鼓勵企業與科研院所進行深度合作,實現產學研的高度結合。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