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5年01月26日 來源:聯誼報 作者:張丹丹 字號:[
大][
中][
小]
“我們對農業面源污染的認識誤區和對策上的不足,將嚴重影響‘五水共治’的實效。”張正煜直言。
近年來,由農業生產及資源不合理開發導致的農業面源污染逐年擴大和加重。張正煜為此做過專題調研,發現我省化肥農藥的使用量驚人。省內某市2013年至今,全區農田化肥使用總量(商品量)為42775.8噸,施用強度2855公斤/公頃,高于國家《生態縣、生態市、生態省建設指標(試行)》中規定的化肥施用強度(折純)限值11.4倍;農藥使用總量(商品量)為457噸,使用強度為30.5公斤/公頃,遠超發達國家限值4.35倍。
張正煜在調研中發現,大量養殖場污染、秸稈污染等農業面源污染也十分驚人。“由于河流上游溪水邊的個體戶養殖場將畜禽排泄物排入河道,嚴重污染水質;有農墾場將種植西蘭花后的殘留葉梗等腐爛后直排入河,造成了河流的富營養化污染。”
“農業面源污染是水體污染的重要污染源,造成的生態沖擊效應是全方位的,涉及到以人為中心的整個食物鏈。”張正煜說,氮、磷等營養性污染物會造成水體的富營養化污染,農藥、除草劑、重金屬等毒害型污染物最終將影響人類本身。
張正煜認為,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應以畜禽養殖場排泄治理為重點,加強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和化肥、農藥等農業投入品的減量控害使用,科學運用生態循環理念,大力推廣先進適用的生產技術,有效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對水環境的影響。
他建議,農業部門和環境保護部門要聯合起來,共同管理,由點到面,建立面源污染防治長效機制;控源節流,調整農業種植結構,降低化肥用量,通過技術推廣調整施肥結構,推行農田最佳養分管理,推廣測土平衡施肥、有機農業或綜合農業管理模式、農業水土保持技術等,防止土地鹽堿化,保持和逐步提高土地肥力;建立濱岸緩沖帶,截留陸域面源污染物,改善河道水質和生態環境。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