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5年01月26日 來源:聯誼報 作者:張丹丹 字號:[
大][
中][
小]
“近年來,由于過度捕撈和海洋污染,東海的魚越來越少,個頭越來越小,出現了‘東海無魚’的說法。”徐燕峰對此現象非常焦慮,“小時候賣的黃魚條條都有一、兩斤重,如今這樣的大黃魚已經難得見到。2013年,最常見的帶魚產量也銳減40%。‘東海無魚’是東海之痛,更是浙江之痛。”
2014年,省委省政府開展歷時3年的“一打三整治”專項行動,徐燕峰在調研中發現,專項行動在取得明顯成效的同時,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
每年6月1日至9月16日,東海進入伏季休漁期。由于小規模捕魚的成本低,對設備的要求不高,不少漁民一味追求經濟利益,在禁漁期也大肆下海捕撈,嚴重破壞了東海生態平衡。徐燕峰說,受市場需求的利益驅動,近岸張網作業人員成為“地下游擊隊”,偷捕現象屢禁不止,給伏休執法監管帶來難度。
“從保護海洋資源的角度來講,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減少漁船和漁民。”為此,徐燕峰建議,要做好宣傳引導工作,提高漁民對保護漁業資源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海洋漁業資源并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要讓漁民自覺維護海洋生態資源,實現漁區經濟可持續發展;同時,相關部門還要積極探索以養老換棄捕的辦法,將棄捕漁民納入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使棄捕漁民老有所養,無后顧之憂。
“破解‘東海無魚’危局,任重而道遠。”徐燕峰希望,通過政府和漁民的共同努力,東海漁場漁業自然資源能得到一個生息修復的時機,使海洋捕撈強度與漁業資源再生能力相適應,逐步使舟山漁場生態資源得到恢復,實現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和漁民持續增產增收。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