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5年02月06日 來源:聯誼報 作者: 字號:[
大][
中][
小]
當前,經濟發展進入了新常態。新常態意味著經濟發展的條件和環境已經或即將發生諸多重大變化,經濟增長將從高速轉為中高速,發展的動力也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而更加重視經濟增長質量和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浙江作為民營經濟的發祥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這里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成為新常態下破解前進道路上困難和問題的不竭動力。在經濟轉型進入重要的時刻,堅持以人民的利益為最高利益的發展導向,充分認識GDP規模不等于人民富有的經濟意義,就必須摒棄經濟粗放增長的陳舊理念,需要果斷轉型、堅決轉型、全力轉型,努力為我國的改革發展、邁向現代化、實現中國夢作出浙江的積極貢獻。
浙江經濟的發展轉型如何轉?我們在不斷的分析思考中認為:必須要有世界的眼光、戰略的思維和順勢的膽魄,志存高遠,緊貼國家發展戰略,立足于大眾創業,致力于萬眾創新,著眼于再造一個浙江的宏偉愿景,用力當前,面向未來。
1轉型要有新視角
以站在21世紀起點處的世界看浙江,浙江大地經歷了21世紀國際金融危機的洗禮,正在調整轉型中穩步前進,是大有可為,滿懷信心地邁向現代化的中國經濟發達的省份;以步入新常態的中國看浙江,浙江是一塊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大地,是我國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建設現代化的先行地區,到處充滿著激情與創造。在現代化的進程中,浙江已經和正在經歷著與發達國家和地區所遭遇類似的困難和問題,而且還有人多地少資源短缺的自身特點。因此,浙江的轉型發展,必須跳出浙江發展浙江,以更新的視角、更廣的視野,去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跨越。今天我們如果能夠科學地運用金融功能,就會創造出成倍放大的財富效應。早在2003年,曾在浙江工作的習近平同志就指出“地方黨委、政府必須強化‘金融核心’意識,主動關心本地區金融的改革與發展,尤其要加強領導,主動工作”。遵照總書記的指示,基于這樣的視角維度,只用30多年時間走過了發達國家約100年時間的浙江,應有勇立潮頭唱大風的獨特視角,即在抓住現有產業的轉型升級中,堅定地實施由“易物”產業向“易幣”產業轉變的大膽突破。
2轉型要有新思維
金融時代推動著經濟社會的蓬勃發展,金融業已深深滲透在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運用金融所具有的功能獲取財富。在西方,許多發達的國家更是創造了金融發展的奇跡。只有200多年歷史的美國,曾以汽車、信息工業為主的現代工業,攫取了美國發展的第一桶金。這第一桶金的意義非常重大,也非常具有示范效應。但美國人并未把取得第一桶金的方式發揚光大,他們很快就學會了轉型,并用第一桶金作為本錢,作為資本,開始了金融創業。以1896年5月26日公布的道瓊斯平均工業指數為標志,美國的資本市場約經118年的發展,就迅速建立了現代金融體系,完成了國家的發展騰飛。從金本位到布雷頓森體系以及石油美元,建立了由美國人說了算的國際金融游戲規則,短短200多年時間,他們創造和獲取的財富抵得上其他國家幾千年積聚財富的總和,一舉成為全世界頭號的富國與強國。
今天的中國正以積極開放的姿態融入世界,順應著發展大勢,敏銳地感覺著世界潮流,而新的浪潮迎來的正是有著強大發展力的金融業。大金融時代將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注入活力,我們的國家也將迎來新一輪騰飛的嶄新時代。為此,浙江的經濟轉型要跳出工業立省、建城強省的慣性思維,以新的思維學會轉型,并努力地加以推進——這就是順應世界潮流,緊跟國家意圖,立足浙江實際,實施跨業轉型,夯實實業基礎,建設創富金融,更好地推進浙江現代化建設的創新騰飛。
3轉型要有新定位
我們的國家正在著力夯實經濟基礎,化解過剩產能,提升經濟質量,在穩中求進中,轉型已成為國家戰略的主旋律。“一路一帶”的提出,高鐵制造的外輸,核能核電技術的外投,推進了我國產業資本國際化的進程,使我們在更加廣泛的領域中拓展了國際合作的深度。多極化的世界正在形成一個基本共識:中國正以一種全新的力量影響著整個世界。2014年,從金磚銀行到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從絲路基金到歐亞高速運輸走廊,中國力量正孕育著世界金融經濟的新格局。國家作出金融助推“走出去”的決策,進一步加快了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國特別是浙江將成為國際資本爭相涌入的熱土。大金融時代已在大江南北悄然興起,更多的企業走出國門,利用金融功能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成為國際金融大潮中的沖浪者。金融業創造的財富所產生的超級能量,足以對社會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產生全面而深遠的影響。轉型中的浙江就要擁有這樣的能量,才能夠在資源短缺中,鋪設起經濟轉型的大道。刻苦耐勞,勇于開拓,用勤勞的雙手匯集起民眾創業的經濟大潮,已為浙江經濟的發展,獲得了第一桶金。現在需要的是如何放大財富的積累效應,實現新的崛起。面向未來的浙江說到底最關鍵的,就是如何突出局限性的區域配置資源,當仁不讓地迅速走向更加廣闊的全球化配置資源。
基于此,我們建議:在經濟轉型的定位上,應由過去的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轉向未來的以實業(即工農業)為基礎、金融業為主導的方向上來;在經濟發展目標的定位上,應響亮提出“建設金融強省”的戰略指向;在面向未來的發展思路定位上,要有更加前瞻的追求,投身洶涌澎湃的國際經濟大潮,堅定實施“以全球化配置資源為戰略導向,堅持實業為基礎,金融業為主導,全力建設金融強省,努力促進企業從資產經營向資本經營轉化發展,構建金融創富在內、金融服務在外,實業匯融在內、實業通融在外,價值創造在內、要素運用在外,科技創價在內、成果應用在外的內外兼修、互惠共贏的經濟轉型發展的新格局”,為浙江新一輪的發展揚帆遠航!
4轉型要有新能量
今天的浙江要大力弘揚先人的勇敢與執著,為了“物質富裕、精神富有”的目標追求,應以大無畏的果敢與智慧,去追逐轉型的夢想:開展全球化的資源配置。這其中最重要的支點,就是全力拼搏努力建設現代金融新經濟。建設金融大產業,浙江已有堅實的基礎,經濟實力雄厚,金融創新全國領先,溫州是國家金融改革的綜合試驗區,臺州的小微金融領先省內外,阿里金融走出了互聯網金融的新路子,非銀行類地方金融機構的發展走在全國前列,再加上緊鄰上海金融國際中心等等,都已成為新常態下實現轉型發展,后浙江經濟時代的新優勢。
大力發展金融產業,要以風險控制、穩健創業為前提,建立以地方金融機構聚集發展、內外金融機構互動并進為特色的金融業態。竭力發展地方性商業銀行、財務公司、保險公司、再保險公司、金融租賃公司、證券公司、期貨公司、證券咨詢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對沖基金、信托投資及資產管理公司等,豐富金融產業要素;積極培育債權交易市場、貴金屬交易市場、股權交易市場、產權投資市場、風險創投市場;發展以基準利率、外匯匯率為定價基準的各類金融衍生品交易。要以創富金融、產業金融、普惠金融、科技金融、生態金融的發展理念,推進金融產業的新發展。要充分發揮金融產業的資源配置功能,依托高端區域培育國際化的金融社區;在制造業集聚區建設產業金融;推進金融業混業經營,在發達的城市商區,創辦“金融百貨公司”;在普惠大眾的金融經營中,進一步發展網絡金融,下沉鎮鄉村居辦好“金融超市”服務社會大眾。要努力建設要素豐富、點面融合、科學安排與城市規劃相銜接的,具有資產管理功能、產業創新功能、后臺服務功能、輻射帶動功能的現代金融產業的基地集群。搶抓機遇,創造條件,追隨國家“金融助推走出去”的戰略取向,加快推進金融產業“走出去”,促進我省金融機構與境內外金融機構的戰略合作,探索進行我省地方金融機構經營網絡的國際化布局,為深化浙江全球化的資源配置的戰略實施,發揮好金融產業的主導作用。
5轉型要有新路徑
在實現新的轉型中,要凝聚盡顯神通的各方智慧,努力為全球化配置資源,推進浙江經濟轉型發展,架設起“三座橋”、拓展好“五大道”。
“三座橋”即浙滬兩地的金融橋,上海是我國的金融中心,有著豐富的金融創業實踐,積極開展與上海的金融合作,對于浙江建設金融強省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可復制政策的連通橋,上海自貿區是國家對外深度開放,加快人民幣國際化的政策實驗平臺,我們要借助緊鄰上海的區位優勢,建立國家政策可復制的運作平臺;資本外投的服務橋,在經濟轉型中浙商的資本對外投資空前活躍,但也出現一些行情不明、文化不通、環境不熟的情況,因此我們要充分發揮浙江人遍布世界的優勢,了解行情,溝通情況,聯絡聯系,充分調動境外華人服務于浙商資本外投的積極性。
“五大道”即開啟大眾“兩創”發展的大通道。實業是浙江經濟發展的基礎,中小企業是浙江經濟的根,已在浙江經濟的發展中,立下了永不磨滅的功績。未來更是浙江經濟的潛力所在,必須精心培育、熱忱呵護、全力扶持,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全面開啟運作高效、服務周到、量身定制、無障礙發展的大通道,為打牢轉型發展的經濟基礎做出新的努力;充分發揮舟山國家級海洋開發區的引領作用,運用國家賦予的政策功能,連接各級各類開發區,不斷完善和創新政策功能,載體功能,服務功能,使之成為富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高地,建立好政策擴散輻射的大通道;落實“走出去”戰略,重視寧波港參與“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開發,發揮我省在設施建設、港口運營、設備制造等領域的管理與技術優勢,推動浙江技術、裝備、服務和交通運輸企業在更大范圍和更高層次上“走出去”,為更加廣泛地融入世界經濟,提供便捷的大通道;實施科技創新驅動,致力于配套協作、合作開發、專利創作等方式,大力引進新興產業的主導技術、關鍵技術、基礎技術和高新技術,形成內外融合、以我為主、進出互動的科技合作交流的大通道;我省產業結構調整已開啟了騰籠換鳥、機器換人、空間換地、電商換市的新路徑,需要在不斷深化中發展。要進一步創新管理、創新市場、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政府服務方式,堅決淘汰落后產能、提升傳統行業、培育新興產業,拓展提質增效提升發展的大通道。
6轉型要有新支撐
加快推進浙江經濟的轉型發展,必須充分認識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重大意義。堅定不移地遵循經濟發展規律,有效地運用金融功能在更加廣泛的領域中發揮市場經濟的作用,使金融產業為經濟的轉型發展,實現資源配置全球化的戰略,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也是信用經濟。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時曾指出:“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是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前提,是有效防范金融風險的重要條件,是經濟和金融正常運行的根基。”遵照總書記的要求和中央的部署,結合浙江建設金融大產業的現實需求,在發展市場經濟中,必須堅定地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要以金融業特別是銀行業的信貸征信體系建設為重點,建立健全與浙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信用體系以及運行機制。在實際工作中就要牢牢把握五大重點:
(一)根據我省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針對當前市場經濟秩序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努力完善信貸、納稅等信用記錄,推進企業、個人的信用建設,形成有效的市場約束,完善納稅人信用數據庫,建立健全企業、個人偷逃騙稅記錄。實行合同履約備案和重大合同鑒證制度,探索建立合同履約信用記錄,依法打擊合同欺詐行為。
(二)繼續推進中小企業信用制度的建設,以及產品質量與價格信用制度的建設,發揮商會、協會的作用,促進行業信用建設和行業守信自律,切實健全市場主體信用記錄,實行信用分類管理,健全負面信息披露制度和守信激勵制度,提高公共服務和市場監管水平。
(三)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制度,努力構建大數據平臺,整合信用服務資源,促進信用信息共享。加快建設企業和個人信用服務體系,逐步建設和完善以組織機構代碼和身份證號碼等為基礎的實名制信息共享平臺體系形成失信行為聯合懲戒機制。
(四)加強我省金融業信用體系的建設,完善金融業特別是銀行業的信貸征信體系,健全證券業、保險業及外匯管理的信用管理系統,加強金融部門的協調和合作,逐步建立金融業統一征信平臺,促進金融業信用信息的整合與共享。
(五)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培育和發展種類齊全、功能互補、依法經營、有市場公信力的信用服務機構,依法自主收集、整理、加工、提供信用信息,鼓勵信用產品的開發和創新,滿足全社會多層次、多樣化、專業化的信用服務需求。積極培育和發展信用服務市場,改善外部環境,促進競爭和創新,理順監管體制,明確監管責任,依法規范信用服務行為和市場秩序。讓社會信用建設,為后浙江經濟時代的發展騰飛,插上強勁的翅膀。
7轉型要有新機制
融入國際經濟,加快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實現浙江轉型發展已刻不容緩。必須深化改革,建立起與轉型發展相適應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高效機制。一是要著力健全各種金融要素運行機制。建設現代金融體系,以金融合作開放的能量效應,推進省、市(區)的金融合作和人民幣國際化戰略的積極實施。二是努力強化金融業配置資源的功能。金融業要從分業發展轉向金融產業集群的綜合發展,建立金融業全面運作的社會經濟資源的長效配置機制,注重引導和推進經濟發展的轉型升級,真正形成拉動社會經濟轉型發展的引擎效應。三是健全轉型期人才引進和培養機制。促進浙江經濟轉型最急需的人才是金融人才。當前我省高層次的金融人才奇缺,必須在新的起點上全面加快金融人才的培養與引進,采取超常規的舉措,以更加開闊的視野、更加優惠的政策、更加靈活的方式,遵循金融人才發展規律,加快培養速度,聚天下英才,引金融干才,努力建設一支適應我省金融業作為主導產業發展的高素質的金融人才隊伍。四是建立轉型發展的激勵機制。激勵是推動轉型發展的重要手段,要在制定可操作的激勵指標、激勵的層次和正向激勵上下功夫,使轉型發展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五是切實加強對經濟轉型發展的領導。習總書記指出,要切實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增強全球思維和戰略思維的能力。因此,我們要深刻認識全球化配置資源,建設以實業為基礎、金融業為主導的轉型發展的新經濟,對于浙江面向發展未來的重大意義,把思想真正統一到轉型發展上來。各級領導干部必須勤奮學習,像30年前學習科學知識那樣學習現代金融知識,努力吸收知識營養,著力提高理論素養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要切實加強干部的選派調配工作,根據經濟發展的不同時期的需要,為經濟的轉型發展選派金融干部,也可以從金融從業人員中選拔一批,為新時期實現轉型經濟的新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人事保障。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