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5年03月20日 來源:聯誼報 作者:張丹丹 字號:[
大][
中][
小]
華家池位于杭州市城東慶春門外,南宋時這一帶是供應臨安(杭州)蔬菜消費的基地,當時有“東菜西水,南柴北米”的諺語。1934年,浙大農學院從筧橋遷入此地,他們在這里創造了不朽的業績,也映射出中國近現代高等農業教育和農業科技發展的歷史,留下了極為寶貴的農業科學和文化教育的財富。
華家池校區有一批具有豐富農耕文化內涵的歷史建筑。據浙大農學院院史載,1946年下半年開始,在華家池南面興建“品”字形教學樓三幢,1947年2月竣工;同年7月21日,浙江大學校務會議決定,將農學院新建的教學樓命名為“神農館”、“后稷館”、“嫘祖館”,取其不忘以農為本之意,含有深刻的農耕文明精神寓意。后稷館已于上世紀70年代拆除,神農館、嫘祖館和與它們同時建造的“西齋”(圖書館)已列入杭州市第六批歷史建筑保護名單。
這里還有一批現代化的高等農業教學科研設施遺存。有我國最早建立的植物園,有我國高校中最早成立的同類實驗室——同位素實驗室,有國內單幢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養蟲室,有農業部投資建造的全國第一個種子教學、科研培訓基地——種子掛藏室,還有一批與農耕文化密切相關的人文景觀,如李時珍塑像、嫘祖塑像、觀光亭等。
省政協委員、民盟省委會常委、浙江大學動物科學學院教授時連根,自1978年考入農大蠶學系之后,就與華家池結下了不解之緣。他說:“這里保留有多種多樣的農業生態系統,與環境優美的校園和諧地結合在一起,已成為杭州市老城區少有的‘城市中的凈土,鬧市中的鄉村’;這里與省農業廳、林業廳、農科院和‘先農壇籍田遺址’相毗鄰,是浙江省和杭州市農耕文化最為集中的地方。”
讓時連根焦慮的是,目前,華家池校區內的歷史建筑、人文景觀一直處于失修失管狀態,教學科研設施已漸漸失去原有的功能,嚴重危及到80余年沉淀下來的珍貴農耕文化。他認為,雖然浙大農科院系已從華家池遷至紫金港校區,但這塊土地上積淀下來的歷史文化資源彌足珍貴,不應該因此而消失。“保護和挖掘以華家池畔為中心的農耕文化刻不容緩,應引起各級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
時連根建議,設立專項資金用于華家池畔歷史建筑的統一維修,植物園、土壤陳列館等遺存設施整理等;依靠浙江大學校史研究會,聘請一批退休的涉農老教授與老領導為特約研究員,招募一批涉農專業學生為志愿者,形成一支保護和挖掘農耕文化的人才隊伍;加大力度,廣泛、深入、持久地宣傳農耕文化保護的意義、作用和責任,讓農耕文化保護理念深入人心。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