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基層政協委員為民盡責的心路歷程——
在關注民生的路上永葆初心
據人民政協報 我的鏡頭里記錄了很多故事,里面有各種各樣的人物,尿毒癥女孩、賣早點的阿姨、樂隊歌手、三輪車夫、廣場舞大媽等。他們既是我拍攝作品的主人公,也成為我的朋友,平時相互間經常來往,像家人一樣。
我在浙江省蘭溪市經營一家小吃店。有一天打烊回家遇到一件事,它不僅改變了我的生活,也改變了事件主人公張衛芳的命運。
那是2006年一個寒風凜冽的冬日夜晚,張衛芳和相依為命的母親在街頭賣茶葉蛋,熱氣烘托著她們臉上的紅暈,讓我記憶猶新。這個不幸得了尿毒癥的年輕女孩沒有固定的收入來源,靠賣茶葉蛋的微薄收入維持生活和治療的花銷。
街頭昏黃的燈光下,我感覺到,哪怕如此艱苦,她的臉上依然洋溢著對生活的熱情與渴望,這深深地震撼了我。
這場意外的邂逅,讓我覺得應該為她們做點什么,她這么年輕,應該有大好的未來,有美好生活的更多可能。我想讓大家都感受到她對生活的熱愛,由此萌生了拿起攝像機拍攝普通百姓生活的想法。沒有任何攝影天賦和拍攝基礎,我依靠家中一臺小DV機班門弄斧地拍攝起來。
歷經一周跟蹤拍攝,我終于將張衛芳的故事拍攝完成,作品命名為《我相信明天會有陽光》。令人意外的是,這部作品在當年中央電視臺舉辦的“平安中國·平安家園”DV大賽中獲得人文類三等獎。
就這樣,尿毒癥女孩張衛芳的勵志故事引起諸多好心人的關注,大家紛紛向她伸出援手,募集愛心款共計7萬余元。意外的收獲與成功,我突然間發現,手中的鏡頭在感動自己的同時,也能感動和幫助他人。為此,我更加堅定地沿著這條路走下去,而且越走越勇、越走越有收獲。
在蘭溪老電影院門口,時常能夠見到一位個子矮小的謀生者,因靠擦鞋為生,別人都叫他“阿擦”。雖然身殘但志不殘,他靠勞動養活自己,肚里還有不少學問。《矮人阿擦的故事》在中央電視臺《百姓檔案》節目中播出后,更多人去照顧他的生意,“阿擦”的生活因此得到很大改善。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攝像機是個機器,更是我的另一雙眼睛。它透過我的心,緊緊地鎖定平凡生活的感動瞬間。它也是我作為政協委員履職盡責的“武器”,給我信心、給我力量,用心拍、用力拍、用情拍,勇敢地幫助身邊每一位需要幫助的人……
拍攝《甜蜜的街頭探戈》,主人公陳阿姨每天很早就起來準備早點。那天,我不巧患了重感冒,顧不得身體不適,凌晨1點從蘭溪趕到武義。我就是這樣,一聽說有好的故事,就禁不住拿起攝像機。我喜歡通過鏡頭看到老百姓的生活,從中體會世間百味、感受人間真情。
“利鏡透世象,光影紀民生”。十幾年來,我用手中的攝像機拍攝了許許多多老百姓的故事,像《劉老太的幸福生活》《籃球奶奶》《小志和他的樂隊》《健美爺爺》等紀錄片,先后在央視《人與社會》《講述》《百姓檔案》等節目中播出。這些故事在感染我的同時,也在社會中積極地傳播了正能量。
2012年,我自費成立“蘭慶草根藝術團”,團員中有工人、農民、老師、學生、廚師等。我們經常深入工廠、社區慰問演出,到農村文化禮堂“文化送下鄉”。演出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受到了他們的歡迎與好評。這一過程中,也讓我不斷發現故事線索與拍攝題材。
扛起攝像機,在拍攝百姓的同時,也給他們帶去幫助,我感受到社會中博愛的力量。對于每個人來說,青春的意義,不僅是意氣風發的韶華,更在于它富有生機、孕育希望和未來。我今年60歲了,希望自己在關注百姓、關注民生的路上永葆初心,保持青春的風采,朝氣蓬勃,一往無前。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