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同心苑 加快設立“中國工匠日”!住浙全國政協委員、民建省委會副主委、浙江財經大學副校長鄭亞莉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再次建議,通過設立“中國工匠日”,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
在鄭亞莉看來,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有效途徑。如何發展職業教育?如何培養出高質量的技能人才?如何讓職業院校畢業生更有獲得感?鄭亞莉始終把為一線技能人才發聲當成自己的職責。
在一次調研過程中,她偶然間與一位在民營企業就職的技術能手聊天,得知對方曾因家人覺得“沒面子”“沒前途”,一度考慮放棄這份工作。但車間師傅和工友的贊美和鼓勵讓他堅持了下來,通過不斷學習和鉆研,如今已成為青年工匠人才、企業的技術骨干,也讓家人改變了對一線勞動者的看法。
眾多的相似故事給了鄭亞莉很大啟發。“讓產業工人感受到因為技能而生活得更加美好,因成為工匠而受到社會更多尊重,有利于激發廣大勞動者在工作崗位上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吸引更多的勞動者特別是青年人學習工匠、爭當工匠。”
今年的全省“新春第一會”提出全力打造“三支隊伍”,這讓鄭亞莉倍感振奮。“作為一名全國政協委員,我希望通過‘中國工匠日’的設立,推動相關政策落實落細,助力建設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技能型社會。”
鄭亞莉提到,作為全國首個設立工匠日的城市,杭州通過政策賦能、平臺搭建、優化服務等舉措,向各路人才敞開懷抱。例如,快遞小哥李慶恒練就一身絕技,獲評杭州D類高層次人才;把美發技術掌握得爐火純青,“職校生”石丹成為杭州C類高層次人才。“在暢通職業技能人才成長通道的同時,城市與人才也在互相成就。”
繼杭州之后,蘇州、咸陽、青島等多地及部分企業紛紛設立了工匠日,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應,但存在日期各不相同、推進力度各異等問題。鄭亞莉建議,在借鑒地方及企業實踐基礎上,按照法定程序,由人社部牽頭推進設立“中國工匠日”,中華全國總工會、中華職業教育社等協同進行調研論證、工作推進。在現有國家工匠主題活動基礎上,加強中國工匠培育和表彰工作,形成工匠相關的制度支撐。
“從普通工人到中國工匠是一項系統且長期的培養過程,需要時間、平臺、制度等有機配合。”鄭亞莉認為,要統籌推進培養、使用、評價、激勵等全鏈條發展,進行頂層設計,完善中國工匠專項培養制度,構建國家級-省級-市級-縣區級的中國工匠榮譽制度,常態化開展評選活動,制訂地方性、行業性工匠專項培養計劃,完善配套制度。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