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抉擇,開啟了新的歷史征程。40年眾志成城,40年砥礪奮進。40年春風化雨,40年翻天覆地。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國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社會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革,中國與世界的聯系越來越緊密,中國外交開創了新局面,人民政協的對外交往工作也得到全面恢復和蓬勃發展。
人民政協對外交往工作全面恢復蓬勃發展
隨著黨和國家工作重心的轉移和改革開放,各項工作開始撥亂反正,人民政協的對外交往得到全面恢復。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著眼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強調發展是第一位的,要把經濟建設當作中心,其它一切任務都要服從這個中心,圍繞這個中心。他指出,任何一個國家要發展,孤立起來、閉關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強國際交往,不引進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先進科學技術和資金,是不可能的。在鄧小平外交思想指引下,我國外交政策轉變為不以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異同論親疏,強調同各國發展和平友好關系,按照“平等互利、講求實效、形式多樣、共同發展”原則,不斷增進國際間經貿、科技合作。
鄧小平同志擔任十年動亂結束后恢復工作的政協第五屆全國委員會主席,他帶領全國政協堅決貫徹和執行維護國家利益,實現國家利益的方針政策,明確指示人民政協要配合國家大局,圍繞對外開放,積極開展人民外交活動,加強同國際朋友的友好往來,為發展國際反侵略擴張的統一戰線作出自己的努力。這期間,在中央統籌安排下,全國政協發揮自身特點和優勢,積極主動和有計劃地開展國際友好交往,以1979年4月全國政協副主席榮毅仁率全國政協代表團出訪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1980年8月全國政協邀請并接待約旦協商會議主席艾哈邁德·塔拉維奈來訪為標志,人民政協開始了與國際社會特別是與世界各國相關組織的直接交往。
1980年8月,應全國政協邀請,約旦全國協商會議主席艾哈邁德·塔拉維奈率協商會議代表團一行5人訪華。時任五屆全國政協主席鄧小平同志在人民大會堂會見,副主席劉瀾濤主持與代表團會談并宴請。10月,應全國政協邀請,以羅馬尼亞社會主義民主和團結陣線執行主席多布林為團長的民主團結陣線代表團訪華。全國政協主席鄧小平會見,副主席烏蘭夫宴請,副主席劉瀾濤主持與代表團會談。此外,還邀請接待了南斯拉夫、泰國、菲律賓、埃及、法國、荷蘭、比利時、奧地利等國有關機構和友好人士訪華。
1981年初,由我駐美國使館建議并牽線聯系,全國政協與美國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建立友好關系。當年10月底至11月初,應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邀請,以副主席王首道為團長的全國政協代表團赴美訪問。時任美國副總統布什會見代表團;王首道副主席在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年會上作關于我國國內形勢和外交政策的報告;代表團同美參眾兩院部分議員舉行了座談。這是全國政協第一次組團赴美訪問,表達了中國人民進一步發展中美友好關系的愿望,闡明了我們的原則立場,并就雙方共同關心的重大問題交換意見,促進了相互了解。
1982年5月,應日中友好協會邀請,由周培源副主席率領的全國政協代表團赴日本訪問,受到日本朝野的隆重接待,首相鈴木善幸會見代表團全體。1983年5月,應約旦全國協商會議邀請,程子華副主席率代表團一行7人訪約。約旦首相巴德蘭會見,參議長塔拉維納、協商會議主席阿拉爾分別會見宴請。通過彼此互訪,增進了友誼,加深了了解。
靈活多樣積極主動開展國際友好交往
1984年底,鄧穎超同志擔任第六屆政協全國委員會主席。為更好宣傳人民政協,支持改革開放,她對人民政協的對外交往提出更高要求,指出:人民政協的外事工作不要只限于對口組織,可以靈活多樣積極主動地開展國際友好交往。根據這一指示,全國政協不斷增加聯系渠道,拓寬交往對象,積極開展人民外交活動。五年中,全國政協共組派23個團組出訪,邀請25個外國代表團來訪,與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的20多個國家的有關組織和機構建立了友好關系。配合全國人大、外交部、中聯部、文化部、全國婦聯、全國青聯、對外友協等單位,與來自50多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外交、軍事、新聞、教育、文化、科技、體育、青年、宗教等方面人士進行了會見和會談,總數達500多場次、1300多人次。此外,還派出一些代表團參加國際性會議和學術交流活動。從1985年起,全國政協相對固定在春節前舉行過多次迎春招待會,邀請各國駐華使節出席;召開全體大會時也邀請外國駐華使節到會旁聽,逐步增進了各駐華使節對人民政協的了解和聯系。
李先念同志擔任政協第七屆全國委員會主席后,在人民政協對外交往機制上不斷完善與加強。為進一步發揮人民政協組織的特點和優勢,更加充分調動政協委員與政協參加單位積極性,更加明確對外交往工作的主體和對象,七屆政協第一次全會決定成立外事委員會,與辦公廳外事局一起負責開辟和實施全國政協對外交往工作,從機制和組織上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第一屆外事委員會主任由全國政協副主席周培源兼任,前駐美大使柴澤民等為副主任。外事委員會成立后,全面把握和深入貫徹維護國家利益這一外交核心,更加明確執行我國對外方針政策,在同周邊國家、第三世界國家相關組織保持和發展友好關系的同時,與西方國家有關組織和機構建立了新的聯系。先后同法國、荷蘭、意大利、奧地利等有關組織如參議院外委會建立聯系,與保加利亞祖國陣線、捷克斯洛伐克民族陣線等簽署友好合作協議,以外事委員會名義組團出訪和接待來訪,舉辦國際形勢報告會、座談會,組織委員積極開展涉外問題系列專題調研等,取得積極成果。
除以接待來訪和組團出訪為基本形式外,全國政協還通過舉辦座談會、招待會、酒會、發表聲明和談話、邀請重要外賓到全國政協演講等方式開展對外交往活動。
人民政協對外工作參政議政開辟了新途徑
第八、九屆政協全國委員會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入,隨著國際形勢深刻變化和我綜合國力的迅速提高,我國國際影響日益擴大,人民政協的對外交往又邁上了新臺階。1993年11月,時任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應邀對尼泊爾、印度和巴基斯坦南亞三國進行正式友好訪問,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首次以全國政協主席名義出訪,在人民政協的對外交往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此后每年,全國政協主席均對多國進行正式友好訪問。同時,以全國政協副主席為團長的多批次全國政協代表團出訪,積極宣傳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特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著力講好中國故事、政協故事,擴大人民政協與國外相關機構的交流合作,極大提升了人民政協對外交往的層次。
1995年3月,八屆政協三次會議上,葉選平副主席宣布,全國政協將舉辦“展望21世紀論壇”國際會議。1996年9月4日至6日,以“展望21世紀的亞洲與中國”為主題的大型國際性學術性論壇在全國政協開幕,李瑞環主席主持開幕式,時任國務院總理李鵬出席并作《中國的發展和亞洲的崛起對世界未來的影響》主旨演講。來自亞太和歐洲18個國家的前政要、專家學者,以及中方代表等80多人與會。這是全國政協成立以來第一次舉辦的高層次學術性大型國際論壇,是全國政協積極探索對外交往新形式、擴大對外交往新途徑的重要舉措。正如組委會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葉選平所說:舉辦論壇,為人民政協在對外工作方面參政議政開辟了新途徑。
其后,在賈慶林同志擔任政協第十、十一屆全國委員會主席期間,又分別在2005、2010年舉辦二次論壇會議,都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為人民政協開展多邊交往,踐行公共外交,促進國際合作,展示中國特色民主政治發揮了積極作用,大大提升了全國政協國際影響力。與此同時,賈慶林同志繼續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身份先后多次對亞洲、歐洲、非洲和拉丁美洲進行正式友好訪問,廣泛接觸往訪國國家元首、政府首腦、議會領導人等高層政要,傳遞我增進政治互信、鞏固傳統友誼、深化友好合作、繼續擴大開放的明確信號,增進了國際社會對我了解,促進了人民政協與外國有關組織的交流與合作。
形成多層次的對外交往工作新格局
十二屆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以及副主席等政協領導人,在對外訪問、接待來訪、出席其它外事活動中,緊緊圍繞國家總體外交和政協中心工作,積極開展對外國上層人士工作,闡述我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推動建設和諧世界的主張,宣介我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成就以及“一帶一路”倡議,介紹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介紹我和平發展道路和民主政治體制,還就涉我主權和核心利益等原則問題有針對性地做工作,取得重大成果。與此同時,全國政協副主席作為國家主席特使專題出訪,各專門委員會圍繞國內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些重大問題開展國外調研,積極建言獻策,所屬社團組織如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中國宗教界和平委員會以及地方政協也都開展了各種形式的對外交往活動,形成了多層次的對外交往工作新格局,人民政協的對外交往獲得蓬勃發展。
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人民政協的對外交往工作,強調人民政協“要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按照國家對外工作總體部署,加強同各國人民、政治組織、媒體智庫等友好往來,為促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作出積極貢獻”;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對《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章程》進行了修改,增寫了關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容;新一屆政協開局伊始,汪洋主席就對人民政協對外交往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指示。這都對推進新時代人民政協對外交往指明了方向,開辟了廣闊空間。身處新的時代,人民政協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各項戰略部署,以政協特色優勢為依托,以服務總體外交為原則,以推進高層交往為引領,以助推“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為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貢獻。
總之,人民政協與新中國一同誕生、一同發展,人民政協的對外交往也始終與中國的改革開放同步同向、同頻共振,在我國總體外交中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