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聯誼報 浙江自古山靈水秀,吸引了無數思想先哲、文人墨客。進入新時代,浙江在全國率先探索“詩路文化帶”建設,在山水、詩情中繪就現代版“富春山居圖”。
近日,新昌詩路文化政協委員會客廳、溫州甌文化政協委員會客廳首次合作舉辦“詩路文化 從‘浙’里出發”研討會,邀請了麗水山耕政協委員會客廳、紹興越文化政協委員會客廳成員,溫州市政協、臺州市政協、麗水市政協有關領導及專家學者共同參與,在浙東唐詩之路首倡地和精華地——新昌,進行了一場“跨廳”研討交流,共話浙江詩路文化打造。
浙東唐詩之路、大運河詩路、錢塘江詩路、甌江山水詩路四條文化帶覆蓋浙江11個設區市,其中浙東唐詩之路以文化名山、名人、名景、名島等為載體,甌江山水詩路以自然生態山水、文化古村和非遺技藝為載體。
研討會上,大家圍繞浙東唐詩之路與甌江山水詩路的文化研究、資源開發、文旅融合等方面各抒己見,提出要積極發動,挖掘、整合、利用好各條詩路上的文化旅游資源,傳承弘揚文化之美,帶動各地文旅事業再上新臺階。
“唐詩之路,發現地就是古代剡溪上源石橋溪。”中國唐詩之路研究會副秘書長徐躍龍為大家介紹了新昌學者竺岳兵提出“剡溪是一條唐詩之路”的過程。
“甌江山水詩路形成至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從來沒有間斷過。”溫州市文史館館員張聲和說,不僅要把山水詩作為語言文字的精妙與美來欣賞,更要探究山水詩中所表現的中國文化的心靈境界,還要將山水詩進行有效的物化,作為歷史人文景觀來建設。
溫州市政協文史特邀研究員南航補充道:“謝靈運是甌江山水詩路的開辟者,而更早之前,王羲之也在此漫游。”他建議,要學習浙東唐詩之路建設的成功經驗,擴大影響力,進而帶動文旅事業的新發展。
麗水山耕政協委員會客廳成員陳旭東認為,甌江山水詩路,是一條“文化經濟化”和“經濟文化化”雙向貫通之路,要勇做經濟與文化融合發展的探路者和模范生。
“要深入挖掘‘唐詩之路、佛教之旅、茶道之源’精髓,推動文化元素與城市風貌的互融互促。”新昌詩路文化政協委員會客廳牽頭委員梁仕忠建議,設立“唐詩之路”文化線路保護研究工作會商機制,通過考古調查、科學勘察、資料梳理,掌握唐詩之路文化遺產資源的分布狀況,定期組織“唐詩之路”國際學術論壇,并適時啟動“唐詩之路”申遺工作。
紹興越文化政協委員會客廳牽頭委員屠劍虹提出,在詩路文化帶建設中,沿線城市要發揮各自的優勢,因地制宜,打造精品和亮點,不搞重復雷同的文旅項目。同時以振興鄉村建設為重要抓手,把古城古鎮古村以及文物古跡等珍珠擦亮,串珠成鏈。
“經過今天的研討交流,感到倍受鼓舞,信心滿滿!”大家表示,今后將加強會客廳之間的交流合作,進一步發掘浙東唐詩之路、甌江山水詩路的文化品牌與價值,為兩地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獻計獻策。
“這是一次群英會、大合唱!“紹興市政協副主席倪善貴表示,今后要努力把研究成果轉化為寫在大地上的建筑、走向大眾的文藝作品。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