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同心苑 “職業教育、技工教育,大有可為,未來可期!”1月26日下午,走出省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完善職業教育、技工教育體系”界別協商會場,省政協委員、海寧潮鄉智造政協委員會客廳牽頭委員姚岳良心情依舊十分激動。
今年參加省政協全會,姚岳良帶來的提案就是關于職業教育。
“進入新時代,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大量高素質勞動者。”這件題為《加大職業工人培訓力度,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建議》的提案,背后是會客廳全體成員歷時一年的深入調查和研究。
去年,在海寧市政協指導下,由姚岳良牽頭,會客廳團隊成員先后走訪了10多家代表性企業,就當前海寧職業技術工人隊伍的基本現狀、職業技術教育情況、存在問題等作了深入調研。還走進海寧當地兩所職業技術學校,圍繞企業和職業院校合作開展探討交流。一年來,會客廳成員和企業、職業院校僅座談會就召開了6次。同時,又向150多家工業企業發放職業技術工人用工問卷調查表。最終形成一份沉甸甸的調研報告。
委員們在調研中了解到,近年來,海寧市努力提升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能力,實現了職業教育的快速、健康、有序發展。但職業技術工人的“供”“需”結構性失衡問題仍然存在,企業普遍反映,當前職業技術工人隊伍面臨青黃不接,全市總體缺口大致在15%-20%之間,職業技術工人招引難已成為海寧市大部分企業發展中的痛點、堵點。
去年12月11日,一場以“加強職業技術教育,推進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協商會在會客廳舉行。會上,會客廳團隊成員、企業和學校代表、相關部門負責人齊聚一堂,擺問題、提建議、作回應,形成了很多共識,為提案打下了堅實基礎。
姚岳良說,當前,企業用工缺乏系統規劃,工人招聘主要依賴傳統的人際關系網絡;職業技術工人流動傾向較大,企業人力資本投資的積極性不高;職業技術工人學歷低,在職培訓的機會少,素質難以滿足企業轉型升級需要。“技術工人的缺乏,已成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瓶頸。”
為此,提案建議,加大政府對職業教育資源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制定明確而有優勢的職業技術工人引進和落戶政策;促進職業教育機制的優化和提升;加強校企政合作,優化技術工人培訓體系;引導社會輿論,重塑職業技術工人的社會價值。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