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聯誼報 老百姓身邊的“瑣碎”事、社會各界反映的“煩心”事、政策執行過程中的“阻梗”事怎么破解?武義縣政協推進基層治理多元化,創新建立“微協商”工作機制。這是“請你來協商”向基層延伸的有益探索,是“一村一委員”工作機制的深化完善,是助推“后陳經驗”再深化的重要舉措。
縣政協日前在桐琴鎮召開社會治理“微協商”工作推進會,總結前期“微協商”試點經驗,并對下一步“微協商”工作作出部署。會前,與會人員現場觀摩了政協桐琴聯絡小組本月度的專題“微協商”。這場“微協商”由桐琴聯絡小組組長吳紅玲牽頭,胡洪澤、朱暢委員參與,并邀請鎮綜治辦、農村法律顧問等,圍繞一起土地承包問題開展協商。最終,雙方達成一致協商意見。
去年12月,縣政協按照縣委部署要求,率先在桐琴聯絡小組試點“后陳經驗”再深化社會治理“微協商”工作,并設立政協社會治理“微協商”工作室。該項工作依托“一村一委員”工作機制,以政協鄉鎮(街道)聯絡小組為平臺,將政協民主協商融入基層社會治理之中,助力基層社會矛盾的排查與化解,助推“后陳經驗”再深化。
在試點的基礎上,縣政協制定《后陳經驗再深化社會治理“微協商”工作制度》,縣委辦于今年3月20日印發《關于建立政協社會治理“微協商”工作機制的實施意見(試行)》,大力推進“微協商”工作機制建設。
“微協商”工作制度包括,定期排查制度要求,政協委員每月至少到村開展一次聯村活動,掌握苗頭性、傾向性矛盾,填寫反饋表,并上報屬地鄉鎮(街道)聯絡小組。臺賬制度規定,各鄉鎮(街道)聯絡小組要對委員填寫上報的《縣政協社會治理“微協商”矛盾糾紛排查反饋表》進行匯總梳理,對上報的問題進行登記,建立分類臺賬,鄉鎮(街道)要跟蹤督辦。工作協調制度要求,各鄉鎮(街道)聯絡小組每月選定一兩個問題,由聯絡小組組長牽頭,召集村干部代表、鄉鎮聯村干部、聯村律師等,邀請政協聯絡小組副組長和2~3名轄區政協委員,每月開展一次社會治理“微協商”。定期報告制度要求,各鄉鎮(街道)社會治理“微協商”工作室,每月要將矛盾排查情況向鄉鎮(街道)黨(工)委報告,每半年將本轄區排查處置情況向縣政協、縣委政法委報告。考核獎懲制度明確,縣督考辦把社會治理“微協商”工作列入領導責任制和鄉鎮(街道)年度目標責任制內容。
“微協商”不同于糾紛調解,側重點在事前“協商”。在選題時,堅持既體現黨政所需、群眾所盼,又發揮政協智力密集優勢,集中人力、集中時間推動問題實質性解決。“微協商”機制建立以來,在有效減少增量矛盾、柔性化解存量矛盾、推進基層治理多元化等方面,展現出了獨特優勢和特殊功能。
目前,縣政協的“微協商”工作已在全縣鋪開,共設立11個政協“后陳經驗”再深化社會治理“微協商”工作室,202名委員以屬地為原則參與所在鄉鎮(街道)社會治理“微協商”工作,已協助解決矛盾33件。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