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人民政協報 “河流是生命共同體,水體、生活的魚類、人類都是密切相關的。密集建設的小水電站,阻斷了源頭活水,會使河里的整體生態鏈,乃至周邊的生態環境都受到重大破壞。”“小水電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在灌溉、防洪、供水,改善當地基礎設施,提高農民收入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堅持改造存量、嚴控增量的原則,進行標準化改造、差別化退出、信息化監測、多元化激勵。”
這是近日浙江省政協圍繞《關于進一步保障我省河湖適宜生態流量的建議》開展專題協商時的場景,參加提案督辦座談會的省政協委員和省級部門負責人、水電行業協會負責人、業主代表等競相發表各自的意見和看法。
隨著河湖內外用水需求增加,生態流量問題日益緊迫,河湖生態系統日趨脆弱。以甌江流域為例,浙江麗水境內甌江上游普遍建設了大量的水電站、水庫等,僅小水電站就有800余座。據甌江圩仁監測站的實測數據顯示,域內枯水期通常在10月至翌年2月,這5個月的徑流量僅為全年的15.6%,其中12月份僅占全年的2%左右,而同期水電站、水庫往往“惜水如油”,不愿放水,一些小水電站在當初建設時就沒有設置生態流量孔或者在運行中對生態流量考慮不足,導致下游河段出現減水甚至斷流現象,水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河段水體的自凈能力嚴重下降。
如何有限、有序、有償開發利用水能資源,科學規劃、嚴格監管小水電站,省政協科技界別向省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提交了《關于進一步保障我省河湖適宜生態流量的建議》的提案。
8月21日至22日,省政協副主席周國輝帶領委員和部門負責人,到甌江流域開展督辦調研。
“以河流為單元,改造或增設無節制的泄流設施、生態機組等,保障小水電站廠壩間河道生態需水量;逐步建立小水電站生態用水監測網絡,通過流域梯級協作機制,全流域協同、持續保障生態需水量,不斷改善河流生態。”省政協常委王珂表示。
“對于小水電站而言,增加生態流量,基本上就是直接減少了水電站的收益。因為在保證生態流量的同時,相應可以用來發電的水量就減少了。”麗水市農村水電行業協會理事長在座談會上說。水電站生態流量下泄,要在調查的基礎上進行科學評估,根據具體情況逐個分類、分批解決。積極引導和鼓勵小水電向綠色水電轉型升級,能夠通過生態化改造,予以適當補助;對于無法修復改造的小水電站,要逐步關停或退出。
“如果經過評估,我的小水電站無法修復改造,我就帶頭關停退出。”一個小水電站業主表態。
“小水電站綠色轉型勢在必行。”周國輝說,“要加強水電開發中的生態流量管理,推動流域層面生態流量調度,將生態改變的影響降至最低程度,讓百姓感受到綠色小水電發展成果,確保源頭來活水。”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