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6年04月05日 來源:人民政協報 作者:李宏 鮑蔓華 劉紅祥 字號:[
大][
中][
小]
據人民政協報 “浙江”兩字皆為水,水活了浙江的經濟也靈動了浙江的百姓。然而今天,水也成為讓浙江焦心的問題:“水多了”———洪澇災害頻發;“水臟了”——水污染嚴重;“水少了”———水資源短缺。
3月22日,持續深化開展“三級政協聯動、萬名委員同行、助推完善和落實‘五水共治’長效機制”專項集體民主監督“萬千行”活動在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金獅湖清淤現場啟動。“萬千行”活動由三級政協主席會議成員帶領千個小組、萬名委員,分赴萬里江河看水質、查清淤、找短板,深入萬個村莊看管網、查運營、研機制,全力助推完善和落實“五水共治”長效機制和“三個不帶入”全面小康決策部署貫徹執行。
啟動儀式后,省政協主席會議成員分別帶11個督導組、分赴11個市,開展實地督查。同日,各市、縣(市、區)政協主席會議成員分別帶隊開展明察暗訪。
“治水就是浙江轉型升級實現更有質量和效益、更具持續發展能力的‘綱’。”浙江省委書記夏寶龍說。
浙江省委、省政府審時度勢,及時作出了治污水、防洪水、排澇水、保供水、抓節水的戰略部署。2014年起,舉全省之力全面實施“五水共治”。
黨委、政府中心工作部署到哪里,政協履職就要跟進到哪里、正能量就匯聚到哪里。在省政協的統一部署協調下,舉全省政協之力,組建成基層政協及委員廣泛參與的監督方隊,三級政協聯動的“五水共治”民主監督迅速在全省展開。兩年來,這支“治水”方隊通過多層面、多形式、多角度明察暗訪和互動交流,探索用根治、法治、制治的思維和方法,助推“五水共治”常態化長效化。
浙江“治水”治出了改善環境的新成效、轉型升級的新局面、百姓點贊的好口碑。這成績單上,凝聚著浙江各級各地政協監督方隊的一線精神和2萬余名委員的真摯情懷。
“河長”的民生情懷
“截至2015年12月底,組織委員開展各類視察和專題調研21次,形成調研報告3件,實地查看行政村35個,督查河道53條,委員參與活動350人次,提出意見建議42條,被黨政部門采納37條。”面對桌上一年來開展“五水共治”活動詳盡的數據,浙江寧海縣政協主席尤玲娟輕舒了一口氣,自擔任縣級主要河道的“河長”后,每月定期開展“巡河護河”,召開專題會議,約談研究河道綜合整治工作,并現場督查沿岸違章建筑、涉污企業和養殖戶的整治工作,要求相關部門嚴格排查污染源頭,推進畜禽生態化養殖,加快河道清淤疏通,切實做好“清水治污”加減法,成了尤玲娟每月的必修課。
在遠隔300多公里之外的浙江省建德市政協主席吳鐵民的工作簿上密集記著一個月10多項重點工作安排。“實施鄉鎮水廠管網延伸工程,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飲用水源地保護區范圍整治,對接南方水泥周邊農戶拆遷安置,調研全市垃圾生態化處理……”根據省政協民主監督工作部署,建德制定了主題活動方案,包括常委會重點課題調研、民主監督、視察議政、委員論壇等履職課題,都聚焦五水共治。“忙到點子上,才是政協保持‘一線’作為,保持‘時時在線’的最終目的。”吳鐵民說。
海寧的長水塘水源地保護是“五水共治”的重中之重,為助推水質提升,作為長水塘“河長”的市政協主席張煒芬,每月2次對長水塘進行例行巡查,并帶領政協委員、政協機關干部對長水塘開展常態化巡查。
在諸暨市,主席會議成員擔任陳蔡江、五泄江、深家堰渠等7條重點整治河渠的市級河長,除了履行常態巡查、難點協調等職責之外,每位河長上交“河長保證金”5000元用于公眾舉報和年度考核的獎懲,自覺接受社會監督,不斷強化河長職責。
杭州江干區政協注重發揮委員“河長”的尖兵、示范作用,將“五水共治”民主監督直接推進到第一線。在江干區政協舉辦首屆“河長論壇”上,12名政協委員“河長”圍繞深度融入“五水共治”民主監督、河長制進行專題研討,共謀治水良策。
在“五水共治”的活動中,浙江各級政協在“五水共治”組織領導機構中任職的政協領導和政協委員有982人,擔任“河長”有1371人,擔任河道監督員的有6817人。
面對日益改善的水質水環境,“河長”們心里由衷地高興。老百姓普遍反映,身邊的河道變清了、景色變美了、環境變好了,重新散發出江南水鄉的韻味。
“一線”的扎實作風
“務必立足深一層、精一點、實一些,突出體現實在實際實效有作用,真正起到示范引領推動作用,確保今年專項集體民主監督工作起好步、做扎實、見真效。”浙江省政協主席喬傳秀在活動開展前反復強調,“要把堅持問題導向實效導向貫穿全過程,深入查找問題和‘短板’,提出有價值、真管用的意見建議。”
治水必躬親,不親臨一線怎么行,沒有扎實的基本功怎么行?浙江各地政協為此花了不少心思,下了不少苦功。
監督力量上,組成專業化隊伍。按照就近就便的原則,每個界別或委員主動申報,負責1-2條河道,網格化分片包干,定人巡查、定點采樣、定時督辦;匯集水利、環保等方面的專家委員1270多人,全程參與治水;圍繞一二個重點課題,通過專題調研、專題視察、專題協商,力求把問題議深議透。
監督內容上,重點“抓兩頭”。一頭抓大抓重抓難,以當地黨委政府確定的治水藍圖為依據,緊盯重大項目、重點河段、重點問題;一頭盯著黨委政府關注不到的邊角盲區。
監督方式上,隨機查、回頭查、跟蹤查。不打招呼,不定時間,不定路線,不用陪同,多用小分隊、蹲點式、暗訪式,深入江河湖溪和庫區、廠礦村企和社區、田頭欄頭和源頭,及時發現治水難點、重點問題,不避不諱,不遮不掩,道實情、講真話、建諍言,真監督、敢監督、善監督,邊監督、邊建言、邊促改。
在平湖市,部分河道出現了反彈,河道上圍網養鴨、岸坡堆放垃圾等現象有所增多。“發生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情況如何、原因何在?不要小看這幾個問題!”平湖市政協“清三河”工作民主監督員小組日前沿平廊公路一路向東,巡河訪民,開展了一次地毯式監督調研。
“我們準備把看到的問題再梳理下,撰寫一份‘清三河’長效機制建設方面的民主監督建議書。政府投入了這么多人力物力財力,好不容易把河道治理干凈了,可不能再污染。”林華榮認為,當前“五水共治”長效機制建設,最迫切的是要樹立全民治水意識,政府需要在宣傳引導上多想想辦法,不能只掛掛橫幅、喊喊廣播、發發傳單,只有把身子湊到農民的邊上,才能把道理講到他們的心里。
據統計,2015年以來,浙江省三級政協先后實地察訪1300多個鄉(鎮、街道)、10800多個村、5900多家企業、8600多條河(江、溪),發現各類問題7585個,已整改5886個。
奏響一曲澎湃的治水歌
治水是一場持久戰,要使綠水長流,絕非一蹴而就,一日之功。
治水事關民生,為避免日前“轟轟烈烈”以后的“冷冷清清”、“舊病復發”,政協治水方隊啟動了“助推‘五水共治’長效機制建設”專項集體民主監督。各地政協積極響應號召,在監督工作中大膽創新,積極作為。
杭州市上城區政協探索以“互聯網+”思維創新監督手段,在委員小組成立“委員e家”,通過全新的“互聯網+”的思維模式關注民生、聚焦環保。打造網絡服務平臺,24小時在線接受社會各界民主監督信息,實現委員接觸零距離,監督反饋零時差。
海寧政協強化工作指導,海寧政協斜橋鎮聯絡委創新推出“村、組、戶”全員參與的河道“段長制”,將河道按流經的小組劃分為若干段,每個小組長為“段長”,小組內的黨員為監督員。同時,小組內包干到戶,責任到戶,不僅能及時監督河道衛生,而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約束村民的行為,全方位對河段實施監督管理,營造全民治水、全民護河的良好氛圍。
“工業園區內雨污分流不徹底,管網建設不規范”、“建議在引水口區域建立防范措施和應急處理預案”……浙江龍泉市政協委員毛明通《“五水共治”民主監督委員手冊》上記滿了他在“五水共治”民主監督活動和日常生活中發現的問題及意見建議。龍泉的政協委員們根據手冊內容以“反饋表”形式將問題和建議及時上報政協辦公室。近一年來,市政協共收到委員《“五水共治”民主監督情況登記表》53份,整理合并后,向城建、治水辦等部門轉交意見建議13條,促進相關問題得到重視和落實。
監督不能一朝一夕,只有建立長效機制,才能從根本上鞏固“五水共治”成果。政協監督調研組建議,建立各級政府、各行業共同參與的流域管理協商機制,促進各地信息互通,聯合執法,互相監督,妥善處理上下游、左右岸之間的矛盾糾紛,形成以邊界屬地政府為主體的“省、市、縣、鎮、村”五級流域治水聯動格局,構建全流域無障礙水環境治理機制。民主監督組還在資金保障、建立水污染權交易制度、全民參與機制、全省統籌差異化的科學考評機制及依法落實治水責任機制等方面提出意見建議。
勿忘初心、取信于民。豐富的監督載體,創新的監督形式,更好地激發了各級各地政協委員的參與積極性,增強了民主監督的實效性,委員們用火熱的激情奏響了一曲澎湃的治水歌。現今,“三級政協聯動、萬名委員同行、助推‘五水共治’長效機制建設”專項集體民主監督正在浙江扎實開展,全省各級各地政協委員在治水一線揮灑著熱情和汗水,只為一江清水長流,只為兩岸百姓歡笑。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