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4年11月10日 來源:人民政協報 作者:吳深榮 字號:[
大][
中][
小]
本網訊 自來水取水河道被不明污染源污染,城區供水系統被迫關閉,幾十萬人斷水怎么辦?日前,浙江省政協聯合杭州、嘉興、湖州市政協先后深入12個敞開式飲用水源地檢查調研保護情況,委員們紛紛就加強備用水源建設提出意見建議。
浙江省共有縣級以上敞開式飲用水源地31個,主要分布在杭州、嘉興、湖州市,供水人口1400萬。2006年以來,通過創建規范飲用水保護區,敞開式飲用水水質穩步提升,但周邊水環境污染形勢依然十分嚴峻,特別是突發性飲用水源污染事件的發生,如杭州苕溪水受上游有機物污染、錢塘江桐廬段四氯乙烷泄漏、杭州自來水受不明污染源污染產生異味等,一次次拉響了飲用水安全“警報”。
“當前全省一些城市飲用水源渠道單一,抗風險能力不強。”長期從事水質分析的胡勇平委員對備用水源建設相對滯后擔憂。他認為,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要因地制宜考慮備用水源,以應對污染等突發事件。從現狀來看,對備用水源的保護還沒有提上日程,有的地方沒有對備用水源地劃分保護區,導致備用水源地污染嚴重。
朱巖委員對此深有同感,“以杭州為例,目前備用水源僅能供應6—8天,且仍屬錢塘江水源,一旦發生突出性水污染事件影響供水,將給居民生產生活造成嚴重威脅。”他建議備用水源形式多樣化,采用城鎮區域供水、城市周邊水庫蓄水、利用地下水等,而且備用水源必須加強平時維護。
“備用水源是城市的第二生命線,關鍵是政府要重視,把它納入城市飲用水安全工程中,同等對待。”吳良歡委員建議各級政府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完善第二水源供水系統。“備用水源既要建好,更要管好,不能成了‘沒人管的孩子’。”
“水污染事件發生后,保障應急機制很關鍵。”省政協常委張苗根表示,應根據水資源條件,制定城鄉飲用水安全保障的應急預案,落實應急指揮機構,建立健全技術、物資、人員保障系統和值班、報告、處理制度,形成有效的預警和應急救援機制。特別是供水單位應摸清取水口上游及周邊地區存在的污染隱患情況,針對不同污染源制定相應應急預案。當原水、供水水質發生重大變化或供水水量嚴重不足時,立即采取應急措施。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