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同心苑 “阿拉海曙區的中醫院,看‘小人’的兒科交關(寧波方言:特別)有名,我外孫胃口不大好的毛病就是在這里看的,現在吃飯好多了!”在寧波市海曙區中醫醫院門診區,王賽花(化名)告訴記者。聽說海曙區中醫院新院區即將建成并投入使用,她激動地表示,一定要把這個好消息告訴身邊的親朋好友。
長久以來,我國中醫藥事業取得顯著成就,為增進人民健康作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今年,中醫藥成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國方案”的一大亮點和特色優勢,參與面之廣、受關注度之高都是前所未有的。然而,與西醫相比,中醫藥特別是基層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受限于投入、規模、人才、特色等因素,特色優勢還未能得到有效發揮。為此,寧波市海曙區政協充分發揮政協“智囊團”的力量,開展走訪調研、座談研討,為促進中醫藥事業傳承創新發展和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高品質健康服務需求“搭脈開方”。
委員們認為,中醫藥事業品牌化發展,離不開四個關鍵詞:
一是人才。名醫堪稱中醫藥事業發展的一劑“良藥”。但由于中醫藥人才的成長周期較長,年輕中醫成長需要時間的考驗,當務之急,就是要注重高層次研究型人才和中醫臨床適用型兩種不同人才的培養,呈現正金字塔形狀的人才結構,做到人才培養和引進“兩手抓”。
“中醫人才成長具有特殊性,周期長、成長慢,建議實施專科化中醫人才職業生涯30年‘三步走’培養計劃,使中醫事業薪火相傳、后繼有人。”在寧波市海曙區第二醫院中醫科從醫多年的政協委員楊立波,把中醫從業人員的職業生涯分為三個10年:第一個10年,以全科為主,此時應多接觸各個學科的病種,從中挑選優秀苗子;第二個10年,優秀人員進入專科化培養方案,包括名師帶徒、專科進修等,包括政策配套、資金扶持等,開展醫校科研課題合作,提高理論、臨床、科研水平,使之成為既全又專的優秀中醫骨干人才;第三個10年,優秀人才錯位發展、百花齊放,有條件的可以成為名中醫經驗傳承指導老師帶教學生,使中醫事業薪火相傳,后繼有人。
作為國家級中醫藥類非遺項目傳承人、董氏兒科第六代傳人,寧波市中醫院副院長董幼祺提出,中醫藥人才等軟件是基礎,“發展中醫藥事業,要把人才放在重中之重,不拘一格加大培養力度,而且要制定實施短期、中期、長期規劃,加強中醫藥專科學科建設和中醫藥文化傳播”。
二是技術。群眾看病之所以要找信得過的醫生,其所自帶的專科和技術品牌效應,是吸引群眾就醫的最主要因素。因此,要做好名老中醫專家學術經驗與技藝的傳承工作,挖掘和傳承中醫藥寶庫中的精華精髓,加快推進活態傳承,完善學術傳承制度,加強名老中醫學術經驗、老藥工傳統技藝傳承,實現數字化、影像化記錄。同時,要進一步做好民間中醫診療技術的整理、篩選和應用,支持民間特色診療技術傳承、家學傳承,支持其舉辦中醫藥傳統技能服務機構。
構建中醫專科聯盟,也是學術“強強聯合”的重要手段。以各級優質中醫醫療資源為依托,堅持“走出去、請進來”,積極探索專科層面的協作共建,通過多中心臨床研究、多學科聯合門診、構建“區域+專科”點面結合的中醫醫聯體新模式。同時,各地還可以將中醫特色突出、技術實力雄厚的民營中醫醫療機構納入到中醫聯盟中來,在學科建設、技術幫扶、人才培養、設備共享等方面提供相應支持。
此外,對于中醫藥創新的扶持政策也必不可少。“要挖掘利用好中醫藥資源,為保障群眾身體健康提供多層次多樣化健康服務。”寧波市海曙區政協副主席國宇指出,要持續加大技術創新扶持力度,對于在重大疾病防治和關鍵問題上取得突破、在中醫理論研究上取得重大成績的個人給予獎勵,激發創新積極性。
三是產業。健全中醫藥產業發展體系,還是離不開品牌的加持。“要從政策、經營等方面下功夫,發揮民營中醫醫療機構特色優勢,加強道地中藥材深加工,形成產業鏈配套,打造原產地標識,強化中醫藥品牌影響力。”寧波國醫堂中醫藥產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段月珍說。
中藥材產業規劃作為頂層設計的重要內容,為產業延伸打好基礎搭好了框架,接下來就要采取有效措施,做強中藥產業鏈條。做大區域特色中藥材種植規模,優化中藥材產業布局,引導有實力的企業投資中藥材規范化種植,重點扶持若干個集道地中藥材規范化種植、現代中藥研究、生產、商貿、信息交流等為一體的中藥現代科技產業基地。
中藥材質量好,中藥飲片、中成藥質量才能過硬,中醫臨床防治才會有療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地域資源和人文歷史優勢,以弘揚中醫藥傳統文化為切入點,加快中醫藥養生健康產業的發展,重點培育或引進民間資本,整合旅游、養老資源,推進中醫藥養生保健產業規范化、專業化、規模化發展,打響區域養生文化品牌,做大做強中醫藥養生健康產業。
四是宣傳。要加速推進信息技術在中醫藥服務領域的廣泛應用,建立健全適應中醫藥管理要求和發展趨勢的信息化體系,著力打造數字化、智慧型中醫藥服務模式,促進互聯網與中醫藥產業融合。
推進中醫藥博物館事業發展,實施中醫藥文化傳播行動,也是宣傳中醫藥文化的重要載體。“當前是中醫藥事業發展‘雙循環’黃金時期。”寧波市海曙區政協副主席袁建樹認為,應積極利用現代化智能化手段,加強中醫藥傳統文化與教育、藥膳、器材等融合,在中醫藥名醫館、博物館、研究基地等文化實體的構建中,多維度展現地域特色元素。
加強中醫藥“治未病”理念的推廣教育,利用網絡、新媒體等渠道,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推廣中醫藥知識,普及無創中醫外治保健技術,促進民眾特別是青年對中醫藥的熟悉程度。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