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人民政協報 2020年5月,寧波余姚井頭山遺址的發現,將寧波地區的人類活動史和文明發展史前推到了距今8000年前,改寫了寧波歷史。
對寧波而言,無論是以物質形態存在的井頭山,通過課本就耳濡目染的河姆渡、保國寺,還是以非物資形態存在的朱金木雕等傳統工藝,都顯現了寧波文化的特色和風韻,豐富了寧波的歷史文化內涵。然而,寧波的文化遺產利用質量不高,眾多文物建筑普遍存在保護修繕不足、利用方式單一和資源缺乏統籌等問題,潛在價值也未能有效轉化。
針對這些問題,11月24日,寧波市政協圍繞如何做實“里子”,擦亮“面子”,組織委員與有關部門進行專題協商找準“點子”。
保護好,再現歷史遺產輝煌
開鑿于春秋戰國時期的浙東運河(寧波段)是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運河的唯一出海通道。大運河申遺成功后,運河遺產保護管理工作有序推進,寧波與相關高校和研究機構合作開展規劃編制,建立大運河專家工作室,啟動實施大運河(寧波段)文化遺產的監測預警平臺并與國家總平臺進行數據對接等。
“對照國家《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和《浙江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的要求,還存在較大的差距。整體規劃滯后,欠缺‘運河人家’風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缺乏重點項目支撐;遺產保護與沿岸城鎮開發建設的矛盾進一步顯現。”在市政協委員陳化賢看來,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就是要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對子孫后代負責。為此,陳化賢建議,抓住國家文化發展戰略帶來的難得機遇,結合寧波市“十四五”規劃的制定,合理布局城鎮建設發展空間。重視運河文化帶旅游項目開發,讓運河河水“流”起來,兩岸“活”起來,也讓運河河段“串”起來。
展示,傳遞歷史文明獨特魅力
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既要“守得住”,更要“活起來”。
寧波是現代化國際港口名城,“港通天下”的海洋文化是寧波最重要的底色。寧波的象山海洋漁文化歷史悠久,以此為主導的旅游總收入每年增長10%左右。已舉辦23屆的中國(寧波象山)開漁節,連續三年被納入中國農民豐收節系列活動。
“傳承發展海洋漁文化的著力點就是要古為今用,讓文化服務經濟,助力富民強縣,把文化資源轉化為經濟發展效能。需要進一步加大對海洋漁文化保護區的宣傳力度,讓全市乃至全省、全國人民對海洋漁文化生態保護區有更深入地了解。”市政協委員、象山縣政協主席俞駿呼吁。
有著布袋和尚弘法故事的奉化區政協則把如何激活彌勒文化內核,打響雪竇名山品牌作為關注課題精心打造。希望能集聚人才優勢,將雪竇山打造成一流的佛學人才培養、佛教理論研究和佛教文化交流基地。發揮對臺工作重要窗口優勢,以彌勒文化為媒,開展兩岸青年尋根祈福之旅、成人禮、婆媳文化節等活動,推動兩岸民間文化交流。借助布袋和尚這一具有親和力的形象,推動文化“走出去”。
利用,賦能傳統文化時代價值
“如何用創新的手段,讓當代年輕人接受、喜愛并傳播傳統文化是需要我們致力去做的。”市政協委員周井娟認為:文旅融合對于活化利用非遺相當重要,但強化“識別度”也至關重要。“非遺”進高校、進課程存在教材式的傳播弊端,留給學生的印象是“高高在上的,只存在于藝術殿堂”或者是在博物館里瞻仰的歷史傳承。如果用現代人的眼光來演繹傳統文化,則可以賦予非遺物質生命和靈魂。
周井娟建議,用傳統元素與現代元素的結合,創作Q版的彌勒佛形象,有少年版、青年版、晚年版的,同步創作彌勒佛的可以口口相傳系列故事,類似“濟公”故事一樣,見人見物見生活;也可以借助場景化思維,“云分享”助力,讓非遺融入現代生活。
市政協主席徐宇寧認同周井娟的提法。在他看來,歷史遺存是一座城市不可復制、獨一無二的DNA,承載著地方文化、傳統文化的珍貴記憶,是文化個性彰顯的標識,具有很強的城市辨識度。“要提升戰略定位,深挖文化內涵,充分發掘歷史遺存價值,最大限度地激發保護的內生動力,讓歷史遺存真正‘活起來’。彰顯文化個性,接續城市文脈,打造‘獨具魅力的文化強市’。”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