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人民政協報 離開浙江省安吉縣余村,記者幾天來一直忙著整理“綠色中國”的余村典范及其今昔對比,采寫的報道陸續刊發,各方反應熱烈。
綠色、和諧、文明是安吉縣最大的財富。早在2004年,余村就成了安吉縣首批民主法治村。多年來,在余村守法用法蔚然成風,有序有效的自治增強了余村發展的原動力。圍繞“眾人事情眾人商量”,余村構建了“公開、參與、監督”三位一體的自治制度。采訪中記者體會,浙江作為“楓橋經驗”的發源地,半個多世紀來,不斷傳承“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這一寶貴經驗,在余村充分得到了實踐證明。
在余村,和諧文明成了村民共同的追求。用安吉縣政協主席趙德清的話說:如今,安吉百姓遇到問題,只要到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都能“找個說法”。老百姓叫這個中心為“信訪超市”。因為進了這扇門,能處理各類問題,就像超市一樣貨品齊全。
從安吉采訪回來,記者又趕赴建德梅城調研。車行一路滿眼綠色美景,心曠神怡……然而也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在個別路段的山上,依然看到大面積“啃山”現象,給局部環境帶來了不可復綠的遺憾,個別地區依然在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綠色發展理念沒有得到有效貫徹落實。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兩山”理念是在糾偏、糾錯,也是為未來發展方向定下目標,實現人民美好生活愿景。
隨著“兩山”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浙江廣大干部群眾護美綠水青山,做大金山銀山,不斷豐富發展經濟和保護生態之間的辯證關系,各地加快推進經濟轉型升級、資源高效利用,實現了環境持續改善,城鄉更加均衡發展。
作為新杭州人,記者想起了蘇軾治理西湖的功績。隨著歷史的變遷和發展,歷屆杭州市領導和人民群眾的共同努力,如今,杭州加快建設以綠色、低碳、和諧、可持續發展為主要特征的生態型城市,彰顯杭州山水園林城市特色,打造國家生態市、國家低碳城市和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市,提升生態文明水平,使這座美麗的城市的獨特韻味、別樣精彩展示在全世界面前。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