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杭州市屬所有綜合性醫院全面推行全門診網上預約、分時段就診模式,患者可以從容安排就診時間;臨安市人民醫院運用信息技術創新推出"先診療后結算模式",免去患者多次排隊困擾……這些與普通市民密切相關的新變化,反映了杭州市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推進"醫改"所取得的成效。但隨著改革邁向縱深,也出現了更多、更復雜的難題。"要實現'分級'治療,該如何解決好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推行藥品零差價銷售的同時,怎樣來保證醫院的正常運行?"
今年6月以來,杭州市政協組織有關黨派、團體、界別、區縣(市)政協和委員深入基層,知情明政、尋計問策,歷時3個月,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撰寫了《關于完善和創新我市醫療保障體系建設,促進民生工程進一步提升的建議》等13篇高質量的調研報告。并于近日召開"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協商會,協商建言、破題出招。
高端醫療資源稀缺,人們大病小病都往大醫院跑,僧多粥少,這是"看病難"的癥結所在。"要解決看病難,就要實現'分級治療'。"杭州市政協委員葛航說,"實現分級治療,關鍵是要解決好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如果衛生醫療信息系統能得到改良升級,去醫院看病時,醫生點點鼠標就能看到病人的健康信息,特別是開通了網上信息查詢平臺后,市民只要簽署一份協議,就可以在家上網看到自己的醫療信息。"這是九三學社杭州市委提出的大膽設想。
葛航及他的團隊成功開發了一套醫藥信息化體系,上海閔行、四川新津等地已經成功運用。作為這方面的專家,葛航建議,要盡快實施社區醫院與二級、三級醫院的信息互通互聯、共用共享,這樣老百姓就完全有可能實現小病首診在社區醫院,從而放大高端醫療資源的作用。
"以藥養醫"是醫院長期形成的營運模式,也是"看病貴"的重要原因之一。實施"藥品零差率銷售"后,藥品利潤消失,醫院靠什么生存?公立醫院實行"藥品零差率銷售"改革的初衷是在藥費和診療費的"一降一調"中取得平衡--降低藥費;上調手術費、治療費、護理費、診查費、床位費。醫療服務價格調整與醫保、財政支出同步調整,調價總量不超過藥品差價的90%。本身已捉襟見肘的財政和醫保要全部承擔調價的90%已經非常吃力,而余下要由醫院自行消化的10%更是讓人頭痛。
如何消化這關鍵的10%,就成了杭州市政協調研中一個重點。在調研座談中,市政協委員孫震建議:"建立健全少環節、低成本、高效率、信息化的遍及城鄉的藥品供應網絡,促使醫院物流扁平化。這就可以把中間環節省出來的錢,設立醫衛發展基金,補貼醫院因藥品費用下調而帶來的資金壓力。而醫衛發展基金的去向可以完全透明化,接受社會監督。"
藥品配送多批次、小批量,對單家醫藥公司而言是一筆不小的成本,但與國外現代物流理念卻不謀而合。孫震委員說,集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為一體的現代物流模式,在技術和能力上已經完全可以解決全省農村基層藥品配送網絡的相關問題,甚至可將藥品送到鄉村衛生室、山村海島私人診所等"神經末梢"。而集成送貨能節省出來的資金也是相當可觀的。
與此同時,農工黨市委會建議:醫院要進一步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物流手段,提高精細化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提高醫院的技術含量,積極適應改革的需要,達到醫院發展病人受益的目的。還要積極推進醫療服務后勤產業化、集團化,以此減少基礎設施建設、設備購置的重復投入,降低醫院運行成本。
協商會上,杭州市政協主席葉明提出:"要緊緊圍繞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不斷適應新的形勢和要求,在提升全民基本醫保水平、完善體制機制、增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提供更加便民惠民的醫療衛生資源和服務上進一步加大力度,不斷推動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取得新進展。"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