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對于在海邊出生和長大的寧波人來說,大海早已融入他們的生命。而海洋經濟也成為這座城市的優勢所在,帶動著城市的發展。
查閱寧波市近幾年的文件,發現對發展港口城市、海洋經濟的決策表述一貫、簡捷——以港興市,以市促港,港口與城市的有機互動,促進了寧波在全國和浙江省發展中的戰略地位迅速提升。
“要發揮自身優勢,在核心區建設中主動擔當重任!”十八大召開期間,十八大代表、浙江省委常委、寧波市委書記王輝忠的發言在浙江代表團中產生了廣泛共鳴,引起了在場66家中外媒體的濃厚興趣和高度關注。他說,“十八大報告鮮明地提出要建設海洋強國,這對浙江和寧波來講無比給力。海洋是人類資源的寶庫,是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資源。建設海洋強國,這是順應世界經濟發展潮流作出的重大部署,是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和經濟安全、增強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保障。寧波作為浙江海洋資源最富集的地區,發展海洋經濟具有獨特的資源和優勢,有責任在建設海洋強省和海洋強國中探索新路子、當好排頭兵,更好地服務全省全國發展大局。決心之下,透出一份堅定的自信。
善打“橋”牌搶機遇
港口是寧波最大的資源優勢,在不久前結束的寧波市兩會上,“海洋經濟”、“港口”等詞頻頻提及,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紛紛圍繞寧波發展“海洋經濟”建言獻策。做強寧波,自然離不開做“強”海港。“港橋海聯動”是寧波推出的重要一步。
港口做大,需要強大的陸域經濟支持;陸域經濟進一步發展,必須依托于海洋優勢的發揮。連接陸、海,中間體是什么?橋!
打開地圖,在長三角區域上,上海、寧波、紹興、杭州、嘉興圍繞杭州灣呈“V”字形排列,而寧波處于交通末梢。風高浪急的杭州灣,是阻礙寧波向上海腹地延伸的天塹。
1994年,寧波市政協一位委員首先在政協全會上提交建設杭州灣跨海大橋的相關提案,寧波市政協歷經8年推動,集數百名專家智慧,進行數十次論證,編制1000多套文件……把建造杭州灣跨海大橋工程的設想逐漸變成了社會各界和省市決策層的共識。2000年7月6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常務會議作出“杭州灣大通道位置選擇確定為北接嘉興乍浦,南接寧波庵東方案,通道建設以寧波為主”的決定,并于2002年4月30日,報經國務院正式批準。2003年11月14日,寧波杭州灣跨海大橋主體工程打下第一根樁。
2008年5月1日,全長36公里的杭州灣跨海大橋建成通車。一橋飛架杭州灣,天塹從此變通途。一座橋,縮短的不僅僅是空間的距離,還創造了從無到有的產業奇跡。
杭州灣跨海大橋帶來的變化是:杭州灣地區的路網格局將從原來的“V”字形變為“A”字形,從寧波到上海的車程由4小時縮短為2小時。
跨海大橋建成前,寧波港的貨量主要來自杭州以南的寧波、臺州、紹興等地。而浙江省內杭州以北等地的很多貨物,都是從上海港運輸。寧波港與上海港的交叉腹地則主要是杭州市及其所轄的杭嘉湖經濟圈。有了跨海大橋,原本有南北之分的傳統貨源地重新洗牌。
寧波市委、市政府以上海“兩小時交通圈”的區位優勢重新定位寧波,規劃建設了一批大平臺、大產業、大項目、大企業,全力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將杭州灣跨海大橋的“橋”動效應擴大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
繼寧波杭州灣跨海大橋后,舟山跨海大橋、象山港大橋相繼建成通車,完善了寧波港的集疏運網絡,使港口腹地得到了延伸,而更重要的是,大橋經濟的興起將為港口發展奠定雄厚的產業基礎。
橋,不僅使寧波在中國的經濟地理迥然改變,也讓寧波面臨著重新定位。
強筋壯港顯活力
在寧波,當地的百姓總喜歡與初到寧波的客人提及他們的港口,言語間充滿了自豪。
從一百多年前孫中山先生提出建東方大港的雄偉構想,到上世紀70年代中央作出開發建設寧波港的戰略決策;從2001年集裝箱吞吐量首次躍上100萬標箱,到2012年突破1500萬標箱,創造了令國際港航界矚目的“寧波港速度”。港口,讓開放的寧波充滿激情與活力。
然而,“大港小運”、“大港小服務”與寧波港如影隨形。“大吞大吐的貨物運輸對寧波來說僅僅是‘酒肉穿腸過’,長久以來,寧波只是像‘裝卸工’一樣,從中賺得了一點裝卸費。”寧波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海洋經濟處處長翁逸群告訴記者,寧波港區商貿物流功能不突出,高附加值功能拓展滯后,港口、產業和城市的聯動性不強,港口集疏運體系、金融服務體系、信息平臺需進一步建立健全……
寧波開始思考:如何摘掉“裝卸工”的帽子,實現港口由大轉強?
長期以來,寧波市政協一直是海洋經濟發展的“促進派”。做強海洋經濟,自然離不開做“強”海港。基于這一認識,市政協每年都把握寧波經濟發展的主旋律,將“建設強港”問題列為重點調研課題。早在寧波市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時就對“寧波建設國際集裝箱樞紐港”開展了專題調研。高質量的調研報告,成為寧波市委、市政府科學決策的重要參考。2006年初,“建設現代化國際樞紐港”被正式列入《寧波市“十一五”規劃綱要》。
“港口物流業是寧波的優勢產業,也是服務業發展的重點領域,盡管寧波港口物流業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但港口物流業的快速發展還存在許多制約因素。我們在課題調研時,就瞄準了其中的問題組織專家一一破解。”聊起港口物流業,寧波市政協經濟和科技委員會主任敬明光頗有心得。2008年市政協再次將調研重點鎖定在寧波市港口物流業發展上,組織50多位委員、專家學者從加快發展大橋經濟、加快港橋海空立體物流聯動機制建設、建立港口戰略聯盟、港口物流業軟環境建設、物流市場主體培育等方面開展了為期半年多的調研工作,形成了《進一步發展寧波港口物流業對策研究》總報告和五個專題報告。
盡管寧波的物流供給能力不斷增強,發展環境不斷優化,但前有標兵,后有追兵。面對周邊城市及國際同行的挑戰與競爭,寧波市港口物流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寧波市政協再次跟蹤研究港口、港口物流業的優勢,組織港口物流有關專家,緊密圍繞國家《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以及長三角率先發展的戰略方向,開展了“加快寧波港口物流業轉型升級”研究,詳盡的建議使寧波港口物流業的內涵卻被極大地豐富。時任寧波市市長毛光烈對此建議批示要求政府相關部門分解責任,結合實際采納落實。
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吞吐能力強、集疏運能力強。號準國際強港的脈搏,寧波港口邁出了“強筋健體”第一步。
2010年,市政協還是一如既往地主動圍繞港口這一重點課題做“文章”從功能培育、完善、提升的角度提出全國物流節點城市和長三角區域物流中心城市建設的對策建議,為市委、市政府制定物流發展戰略,謀劃“十二五”發展提供決策參考。以現代物流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編制為契機,寧波市政協潛心調研提出推進物流業發展,增強城市物流功能一系列對策舉措,他們建議,以轉變物流發展模式為主線,以強化物流集聚輻射、管理控制、科技創新為重點,以構筑物流發展基礎設施、信息服務、政策保障為依托,形成低碳化、智慧化、生態化、國際化的物流發展新格局來推進全國物流節點城市和長三角區域物流中心城市建設。明確智慧物流的發展方向、發展思路、發展重點、發展步驟、推進措施等,為智慧物流建設提供指南。結合“十二五”規劃的編制與實施,重點在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新興業態培育、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等領域出臺投資、財稅、環保、國土、規劃等支持政策,優化發展環境,爭取國家把上海“兩個中心”建設的航運政策延伸到寧波,推進寧波—舟山港口岸管理體制一體化,推進寧波與上海在保險公估機構、航運服務等方面開展多樣化的合作,成為上海“兩個中心”的主要組成部分。
“以內外對接的營銷網絡體系、市場體系建設為重點,增強物流集散輻射功能;以物流總部經濟、高端物流業為重點,增強物流管理控制功能;以現代物流技術應用、科教人才培育為重點,增強科技創新功能……”寧波市政協關于“建設全國物流節點城市和長三角區域物流中心城市”的建議正在被正式逐條采納。
恰逢這時,浙江海洋經濟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這給處于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核心區的寧波帶來了機遇。“加快構建港航物流服務體系。這是浙江海洋經濟的亮點與特色,也是寧波海洋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在全市海洋經濟工作會議上,寧波市委副書記、市長劉奇指出,要圍繞“加快打造國際強港、建設海洋經濟強市”的目標定位,大力發展“三位一體”港航物流服務體系,努力提高寧波海洋經濟的影響力和輻射能力。
縱觀國際,強港與大港最本質的區別,就是具有“貿易港”功能。寧波港要成為國際強港,就需要有強大的交易平臺、強大的信息化支撐、強大的金融服務功能,依托集散發展集聚、依托儲備發展交易、依托港口物流發展增值服務。把貨物流真正變成人流、資金流,寧波港開始謀“變”。
在北侖,礦產品、油品等大宗商品交易平臺加緊打造;在鎮海,多貨種、多功能的大宗生產資料交易中心開建,目標直指“定價權”;在寧波東部新城,寧波大宗商品交易所正在加緊向功能完備、交易便捷、市場認可度高的商品交易所靠攏……
目前,寧波已建成14個交易中心組成的大宗商品交易平臺,港口擴能、腹地拓展、物流強港、港口資源要素配置等十大工程一齊發力,寧波港又迎來一次精彩嬗變。
這是寧波大膽的構想:重點整合15個市場,力爭形成若干個在長三角、全國乃至全球有影響力的交易市場,到2015年,港口大宗商品交易平臺實現市場交易額超過4000億元。
如今,寧波市港航物流服務優勢逐步凸顯。以港口物流為主的現代物流業加速發展,擁有各類物流相關企業4000多家,聯邦快遞、UPS、DHL等國際知名快遞企業、物流巨頭及投資商紛紛落戶寧波。同時寧波還大力推進鎮海煤炭交易市場、余姚中國塑料城等大宗商品交易平臺建設,去年實現交易總額近2000億元,原油、鐵礦石、塑料、液體化工等品種市場交易量位居全國前茅。近年來寧波累計引進注冊各類金融機構193家,寧波海運、寧波港集團等一批企業成功上市,國際航運服務中心、國際貿易展覽中心和國際金融服務中心“三大中心”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
今后,寧波市將發揮港口資源優勢和區位交通優勢,著力構建大宗商品交易平臺、海陸聯動集疏運網絡、金融和信息支撐系統“三位一體”的港航物流服務體系,努力建設成為我國大宗商品區域性配置中心和現代化國際樞紐港,積極培育海洋經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科學用海促強市
海洋作為食物資源、油氣資源、水資源、金屬資源的戰略性開發地,蘊藏著無盡的寶藏。“把寧波市建設成為海洋特色鮮明、海洋科技先進、海洋環境健康、海洋綜合實力強大的海洋經濟強市,是500多萬寧波人民的希望和目標。”2010年寧波市政協結合寧波優勢開展調研,對努力做大做強海洋經濟,調研組人員充滿了信心:
加強領導、科學規劃,加快海洋經濟強市建設步伐。要站在戰略發展的高度,充分認識發展海洋經濟在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中的重要性。積極爭取作為浙江海洋經濟發展先行試驗區的核心功能區域納入國家發展戰略。強化市海洋經濟領導小組的功能,建立健全適應海洋強市建設要求的行之有效的行政協調機制。進一步完善杭州灣南岸、象山港和三門灣區域開發利用專項規劃,按照“宜港則港、宜漁則漁、宜游則游、宜工則工”的原則,科學開發利用海岸帶及海島資源,積極打造海洋經濟發展的新平臺。
大力推進主導產業發展戰略,不斷優化海洋產業結構。深入實施“港橋海聯動”戰略,加快推進寧波—舟山港實質性一體化步伐。通過集約化港口建設優化港口功能,合理布局并改善港口設施,使港口各項功能更為健全。依托深水良港綜合優勢,著力形成以臨港工業、港口物流業為主導,現代海洋漁業和濱海旅游業為特色,以海洋高新技術產業為引領,以港口貿易、涉外金融和法律等為配套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切實提高海洋經濟的整體競爭力。
積極實施科技興海戰略,不斷提高科技對海洋經濟的貢獻率。設立“科技興海”專項資金,支持在甬高校、科研院所與有關企業聯合組建海洋科技研發機構對關鍵技術攻關,著力培育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和優勢的海洋新興產業。加快建立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鼓勵國內外科技人員和科研單位以專利和技術投資入股興辦實業,使海洋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從海洋資源大市轉變為海洋經濟強市。
2011年2月,國務院正式批復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規劃,示范區涵蓋了浙江省7個市的47個縣市區。在海洋經濟的激烈競爭中,寧波的優勢從哪兒來?如何向海洋要效益?寧波市政協主席唐一軍要求政協各參加單位、廣大委員針對這一道全新的重要命題,深入調查研究,周密思考論證,積極建言獻策。
經過近半年的精心準備,寧波市政協的深入調研對海洋經濟建言有了更多的話語權。寧波—舟山區域內,漁場和海島資源豐富,這樣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在國內獨一無二。“今后,寧波就要在海島上做文章,這一領域大有可為。”在政協常委會議上,政協打出一張“海島”新牌。委員們建議首先要統一編制寧波市海島保護與開發規劃,努力把寧波的海島建設成為富饒的生態海洋漁業示范區、國際性的濱海旅游區和先進的港口經濟區。海島是稀缺性的重要戰略資源,對于遠離大陸的海島,應以保護為主。對具備開發基礎和潛力的海島,要分步實施、梯度開發,在開發過程中要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通過集聚發展海島特色產業,培育形成海島的主導功能,推進海洋新興產業、海洋服務業和臨港先進制造業的集聚發展。在集聚特色海洋產業的同時,應注重差異化發展,規范有序開發,形成各具特色的主體功能島。
“對于這片26萬平方公里的海域,發展不應是掠奪性地開發,而是科學地養、合理地用。在發展海洋經濟的同時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是寧波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在土地資源緊缺的情況下,合理有序圍墾灘涂是必要的,加強大宗商品交易市場建設,提高貿易物流集聚能力;拓展航運金融服務業務,提高貿易物流配套能力;開拓腹地貿易港建設,構建多層次貿易物流服務體系;完善集疏運網絡,提高貿易物流通達性;提升老平臺,構建新平臺,提高國際物流服務能力……”圍繞寧波發展海洋經濟若干問題進行專題協商議政,寧波市政協委員為寧波海洋經濟再發展鼓與呼。
想得早,謀在先。寧波要想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先行先試,謀在前、干在前。寧波市政協充分發揮智力密集、人才薈萃的優勢,積極融入發展海洋經濟工作。集委員之智、匯各界之力,超前謀劃出具有前瞻性和戰略性的“錦囊妙計”。主動圍繞海洋經濟發展中的深層次問題,探究規律、摸索方法,力求參政議政、咨政建言有深度,促進問題解決有力度,努力為實現寧波向海洋經濟強市的戰略性轉變、建設成為我國海洋經濟發展的核心示范區建功立業。
2011年,寧波出臺了《寧波市海洋經濟發展規劃》。根據這個規劃,寧波市海洋經濟發展將以港航服務業、臨港先進制造業、海洋新興產業和海島資源開發為重點,以創新體制機制為動力,統籌陸域經濟和海洋經濟發展,統籌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統籌經濟建設和改善民生,著力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著力完善海洋基礎設施體系,著力提升海洋科教研發能力,著力加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實現“海洋經濟大市”向“海洋經濟強市”的戰略性轉變,到2015年,寧波要建設成為海洋經濟實力較強、輻射服務功能突出、空間資源配置合理、科教文化體系完善、海洋生態環境良好、體制機制靈活的我國海洋經濟發展的核心示范區。
《規劃》開啟寧波海洋經濟的藍色引擎,一個以“一核兩帶十區十島”為愿景的海洋經濟空間功能布局躍然紙上。
據寧波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巡視員、寧波海洋經濟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陳飛龍介紹,今后,寧波市將堅持海陸聯動、協調發展,遵循海洋經濟自然屬性和發展規律,發揮不同區域的比較優勢,優化形成重要海域基本功能區,著力構建“一核兩帶十區十島”空間功能布局框架。“一核兩帶十區十島”,即打造一個核心區,加快推進“兩帶”建設,重點建設十大產業集聚區,科學開發利用十島。
“一核”指以寧波—舟山港寧波港區及其依托的海域和城市為核心區,具體包括穿山半島、梅山保稅港區以及中心城區;“兩帶”即以環杭州灣產業帶及其近岸海域為主的北部海洋經濟產業帶,以象山港、大目洋和三門灣及其附近區域為主的南部海洋經濟產業帶,是寧波新型產業化和新型城鎮化融合發展的重點區域;“十區”指寧波杭州灣產業集聚區、梅山國際物流產業集聚區、余姚濱海產業集聚區等;“十島”指梅山島、大榭島、南田島等重要海島。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