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人民政協報 春天來了,氣溫回升,許多茶產區“頭茬”的春茶采摘正當時。3月13日,在浙江長興顧渚山脈茶園中,茶農們穿梭茶樹之中,眼疾手快地采摘頭茬紫筍茶,腰側的竹簍里稚嫩的芽尖越堆越高。
“今天是開采第一天,大家的積極性很高,今年的紫筍茶長勢很好,相信能迎來好收成的。”長興縣政協委員、國家一級茶藝師潘影一邊熟練地采摘,一邊笑呵呵地介紹,“寒潮對于整體春茶產量影響不大,只是采摘時間推遲了一周左右。上周開始,就有老茶客打聽著什么時候能喝到‘春天的第一口新茶’了。”
采摘結束后,潘影馬不停蹄趕到制茶車間,檢查茶葉的成色,精準把控茶葉口感與品質。“雖然近期溫度較低,紫筍茶出芽速度較慢,但咱們的茶葉加工設備很先進,制作工藝也嫻熟,紫筍茶的品質并未受到影響。”潘影介紹,紫筍茶葉芽粗壯似筍,精心加工后,干茶形似蘭花,色澤嫩綠,不僅香氣清高持久,滋味鮮爽甘醇,而且湯色清澈明亮,葉底嫩勻成朵。
看著茶青經過攤青、做形、烘干等工序,逐步褪去青澀,成為回甘生津的香茗,潘影欣慰地笑了。
3月中上旬至4月初,是茶農一年中最為忙碌的日子。長興共有15萬畝茶葉,其中紫筍茶的面積近4萬畝,本輪的春茶采摘不僅盤活了本地閑置勞動力,更是有效帶動了村民增收致富,促進鄉村振興。
“10年前提起紫筍茶,很多人都沒有聽過。這幾年,越來越多的人來到長興,尋找真正的紫筍茶。”作為新一代茶人,潘影立志要讓高山上的老茶樹重新煥發生機,讓紫筍茶的香味飄香更遠。
為此,潘影專門組建了茶文化推廣團隊,與水口鄉成人文化技術學校合作,負責茶藝師職業技能培訓的課程研發和授課,為長興當地茶館開展崗前茶藝培訓。她還帶領團隊將紫筍茶文化送進學校、機關、企業,用多種方式讓更多人了解紫筍茶的歷史,傳播茶文化。同時,她還不忘參加公益講課和活動,以科學且生動的方式,普及和宣傳茶文化。
“不能讓這寶貴的紫筍茶被遺忘在深山里,留在古籍中,要重振往日的榮光。”潘影說。
擁有“新茶人”和政協委員雙重身份的潘影緊跟時政,撰寫多件提案和社情民意,多次呼吁聚力打造紫筍茶區域公用品牌,釋放規模效應和品牌效應,推進跨界融合,將茶產業的鏈條和觸角向文旅、康養等領域延伸,做好茶旅、研學文章。
也正是有了像潘影這樣的“新茶人”的努力,長興紫筍茶2011年被授予“中華文化名茶”稱號;2022年,紫筍茶制作技藝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同時,紫筍茶亮相央視《古韻新聲》節目。也正是無數像潘影這樣的政協委員的助力和推動,紫筍茶成為茶農增收致富的搖錢樹,成為不少茶友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美好滋味。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