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人民政協報 “今年農場的葡萄賣得好啊,已經賣出150萬元了!”浙江省平湖市水月灣的老陸在農民豐收節上喜笑顏開。
上海市金山區楓涇鎮和浙江省平湖市新埭鎮兩地地域相近、歷史相融、人緣相親。自2020年滬浙民生議事堂成立以來,兩地政協先后開展了“滬浙毗鄰地區農業共同體發展”“推進跨省農旅融合研學基地建設”等多場聯動協商,推動滬浙助農技術團隊服務落地。
“技術有了、產量有了,但拓寬銷路、找新訂單有點難!”“楓涇、新埭農業種植戶超過500家,是不是可以抱團發展呀?”來自民生議事堂的“民聲”,引起了兩地政協委員的關注,“是時候打破‘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了。”
群眾出題之后,通過委員薦題、網格篩題、兩地黨政點題等標準化流程,兩地政協整合協商資源、統籌協商力量,一場“打造共富聯合體 推進滬浙農產品種產銷一體化發展”的跨邊界協商活動掀開了帷幕。
摸清底子是首要任務。兩地政協先后組織微協商3場、民情聯訪2次,帶著問題到農業企業、合作社、農業部門“取經問道”,通過調查研究掌握一手資料,征求意見建議。
兩地政協領導達成共識:“哪里有利于問題的解決,就在哪里協商。”今年4月,滬浙民生議事堂敞開大門,金山區政協、平湖市政協的委員們,與兩地農業主體、專家、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開展面對面協商:“要堅持標準化的品質、品牌化的銷售、市場化的運作。”“把‘新楓味’農產品品牌做大做強,設計好品牌logo,共同開展農產品展銷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兩地可以共建農業技術交流平臺,做到技術共享,品牌共育。”……一條條飽含情感、透著溫度的建議“點燃”了會場。
協商會的成果很快顯現,先是滬浙毗鄰農業技術交流基地掛牌了;緊接著,“思享會”也開課了,首場就請到了浙江省勞模沈根付、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張杰為兩地農業種植戶做業務分享;再后來,“新楓味”滬浙農產品產銷中心敲定了選址。
“朱委員,中心建起來了,兩地哪些農產品可以入駐,質量怎么保證,進來后怎么銷售啊?政協能不能再來幫幫忙?”產銷中心總經理周芳蕾給平湖市政協新埭鎮委員小組組長的一個電話,開啟了協商活動回頭看。
8月14日,兩地政協委員再次齊聚一堂,在金山區政協、平湖市政協領導的帶領下,一起看現場、覓良方、破難題。大家協商提出了“農業+電商、農業+文創、農業+體驗”等多種銷售模式的建議,餐餐樂超市總經理朱衛康當場表示,“全市22家餐餐樂將與中心達成長期合作,每年至少采購農產品100萬元。”
“新楓味”開張了,28家農業主體入駐。試運營當天,三豐果蔬的宋阿姨就接到了一筆1.2萬元的生姜訂單。依托產銷中心,兩地農業種植戶在楓涇建立了農產品推廣站,在滬楓茶園、水云莊等農場建立了銷售共享點,還促成了金山、平湖品牌標準化交流,確定了農產品標準化研制項目。“此舉對推進滬浙農產品種產銷一體化發展工作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委員們附上“打油詩”一首——行政有邊界,協商來跨界;發展無邊界,合作大世界。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