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是“看到屋、走到哭,水苦澀、土貧瘠”;如今,通過“小縣大城·共同富裕”集聚轉化,浙江龍游縣深山里的村民們——
搬出大山 奔向共富
據人民政協報 “做夢一樣,卻是真的。”日前,浙江省龍游縣石佛鄉大力山村搬遷戶吳汝林,兜底安置進村租房,即將成為當地富明安居樓的住戶,他逢人便說趕上了“小縣大城·共同富裕”農民集聚轉化的好時代。
“看到屋、走到哭,水苦澀、土貧瘠,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大力山村距縣城約35公里,全村1000多村民分散居住在20多個自然村,進出大山需要繞173個彎道,通過63個涵洞,交通極其不便,供電供水等基礎配套和公共服務保障配套難度大。由此,搬出大山、奔向共富成為最優選擇。
根據縣域實際,龍游縣把農民集聚轉化作為全域統籌、城鄉融合的重要抓手,早在2012年即啟動了下山脫貧農民搬遷1.0版本,2020年啟動國土整治異地搬遷2.0版本,2022年迭代升級、創新改革,啟動“小縣大城·共同富裕”農民集聚轉化3.0版本,以切實解決“想聚聚不起來”“想進城進不了城”問題,實現了從山區低收入農戶集中村到人人向往共富村的精彩蝶變,探索出一條獨具龍游特色的小縣大城發展之路。
這一過程中,龍游縣政協堅持以“政協之能”服務“龍游之為”,通過“民生議事堂”等形式,助力“小縣大城·共同富裕”農民集聚轉化,大力山村的故事就是一例。
“大女兒讀書時來回走路4個多小時,太不方便了。”貴州嫁來的王光美,第一次看到這么多人在家門口議事幫自己解決問題,講到心坎上的話讓她認定:以宅基地和老屋置換,自己再貼一點,就可以換130平方米的城區房,兒子也能進城讀初中。由此,她第一批次簽了約。
和王光美相比,同村的吳汝林就顯得不那么“爽快”了:“莊稼人刨地吃飯,要我搬就是要我命!”兩個“老鐵”附和,“搬出去,喝口水都要錢!”
“安置小區什么時候開始建設?”
“安置小區到底什么時候交付?”
新的沒建好,已騰空的群眾也焦躁起來。尤其是羅家、社陽等跨鄉鎮安置戶,既關心新家園建設,更在意原先田地、山林等資源的使用產出。
紛至沓來的意見建議,不乏尖銳“吐槽”和“嘲諷”,縣政協工作人員一一記錄下來。據統計,龍游縣政協前后共指導開展村級協商32場、鄉鎮級協商15場,承辦縣級層面協商2次,參與協商人數1224人,收集意見建議300多條。
為做好工作,石佛鄉成立了由一名鄉干部、一名村干部和一名政協委員組成的“1+1+1”幫扶團,專門解決水電表移裝、過渡房屋租賃等問題。這一做法在全縣推廣。吳汝林等人還列席了安置小區建設討論會,看到新小區距衛生院100米,離敬老院1.5公里,老朋友都在附近,他豎起了大拇指。
農戶卓秉有擔心下山不適應。縣政協農業農村委主任吳安春帶他參觀城東文成小區,勸他試住。結果,三天不到,他就主動簽約,并做通哥哥工作,兩家一起報名。
把“麥克風”架到群眾家門口,龍游縣黨政部門領導發現,原來擔心很難推進的工作,村民大多支持,甚至很歡迎。群眾也發現,只要實事求是擺問題、有理有據講訴求,“縣上來的人”會聽、會幫。
主抓下山集聚轉化協商的龍游縣政協副主席姜建軍說,把協商于民、協商為民、協商在民的模式帶下去,群眾在家門口可感、可知、可享“民生議事堂”,協商成果轉化看得見、摸得著。
目前,龍游縣已超額完成公示6383人,房屋拆除5257人。3個城區安置小區和5個鄉鎮遷建小區推進迅速,給下山群眾吃上“定心丸”。縣人力社保局還牽頭100家職介所和培訓中心,免費培訓農民并推薦就業。
“金杯銀杯,不如百姓口碑。”龍游縣政協主席吳劍鋒表示,這是對小縣大城發展戰略的大檢驗、對全縣政協委員的大練兵,取信于民、務實為民,更要著力做好就業、就學、就醫等后半篇文章。
“近年來,已有3.4萬人走出大山、走進城市,縣政協給力。”縣委書記祝建東自豪于全縣域持續迭代農民集聚轉化改革探索,對縣政協主動融入縣委縣政府中心工作給予充分肯定。
搬遷非“一錘子買賣”。從事實體經濟的政協委員盡全力幫助下山村集體或農戶整體承包收租金、產品收購賺桶金、就近務工掙薪金、擴建廠房促就業。
湖鎮鎮委員聯絡組圍繞“溪底杜親水旅游”主題開展協商,最終促成“網紅橋”“水上騎行”等項目落地,直接帶動村民增收致富。2022年游客人數達到10萬人,村級集體經營性收入接近100萬元。
“農民購房也可用公積金!”來自縣營商辦的政協委員錢菊紅多次就農民申請公積金貸款所涉繳存標準、額度、期限、利率等深入調研。隨后不久,縣里出臺“公農貸”政策,村民每月繳存200元,就能享受20年低利率貸款。截至目前,已有299名村民辦理了繳存手續。
用戶登錄